:::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286
滿人飲食的擴散-資源代表圖
web 滿人飲食的擴散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滿人入主中原成為統治者後,其生活也隨之傳入中國,與漢人的飲食生活相互融合。像「火鍋」就是滿人的傳統烹調法,如嘉慶元年的「千叟宴」,滿席中就有火鍋一品,於是「火鍋」在皇族的帶頭下,很快的風行全國,雖然火鍋早已在宋代就有文字紀錄,但仍屬地方小品,真正的盛行還是多虧了滿洲人。現在人們還常食用的點心「沙奇瑪」,也是滿洲人的傳統麵食之一,原屬膳坊的點心,在傳入民間後經由北京這個輻輳之地,傳遍了整個中國,成了各地可見的甜點。滿人的原始居住環境相當嚴苛,冬季漫長酷寒,這對種植菜蔬相當不利。故滿洲人入秋後,就開始製作菜脯或醃漬蔬菜,用以過冬。蘿蔔、黃瓜、芥菜醃成「鹹菜」,而白菜則是製作成「酸菜」。酸菜更是集滿族蔬食之精華,儲藏時間可達三個月至半年,滿菜的調理方法中酸菜的身影更是隨時可見。現在大家所喜好的「酸菜白肉鍋」由來,目前最被認同的說法,說是在明朝由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所傳入;但滿人在吃火鍋時勢必佐以酸菜,豬肉也是滿人自金朝就已經食用的畜肉,所以也有一說是由滿人帶入。
點閱數2107
下載數14
修改日期:2007-12-04
蒙漢飲食的相互吸引-資源代表圖
web 蒙漢飲食的相互吸引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元代御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一書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這本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可由書中所收,皆為歷代皇帝食用的「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可知。其次,配合「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以及「日所用榖肉果菜」,造成了「凡菜皆有藥,無藥不是菜」的思想,貫穿全書。除了描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還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更留意飲食之對象本身的狀況;即注重飲食與營養間的關係,和人體在各種狀況下該攝取的養分乃至不應食用的物品,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未見到的。第二,書中雖將蒙漢飲饌並列,但敘述內容以羊、牛肉為優先,次及馬、駝、鹿、豬等獸品。在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可見這時蒙古人仍偏向原本的飲食習慣。加上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雖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雖是無名氏所著,但是這本書中關於烹飪類的內容,除介紹漢族的菜點烹調法外,也有當時回族、女真族的烹調法,這對於研究當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飲食,大有助益。全書共收錄了四百多種飲料、調料、乳製品、蔬菜、葷菜、糕點、麵食、素食的製法。像飲料就分著四冊,可見其詳盡程度,所以此書在烹飪史上,影響很廣大。後來成書的《多能鄙事》、《飲饌服食箋》兩書中,轉錄了《事類全集》中記載的飲料、菜點、麵種。直到清代,這部家庭類書中所收菜點,仍然被某些菜譜所轉引。由於本書成於元代晚期,它和成書年代較早的食譜相對照,即可明顯的看出各民族間飲食文化的交相影響。最初雖是蒙漢菜餚有別,但是越往後期就越可看見,蒙人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裡醫食同源的概念,相對的,漢民族也吸收了來自蒙古的飲食習慣。像華南漢人原來很少被使用的腥羶羊肉,在經過靖康時南遷的華北人與後來入主的蒙古人薰陶後,也開始被大量食用,又如現在大家冬令進補時不可或缺的「羊肉爐」,也是源自於蒙古的一個經典料理。
點閱數1983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07-12-04
喜馬拉雅山區-資源代表圖
web 喜馬拉雅山區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喜馬拉雅山是指綿延在中國西藏邊緣的弧形山系,與尼泊爾和印度形成天然分界線。山勢雄偉,全長二千四百公里,寬約二百至三百公里,平均海拔六千公尺以上,高峰林立,超過七千公尺的山峰五十餘座,超過八千公尺的高峰有十一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聳立在中段的中尼邊境上。喜瑪拉雅山擁有世上最多終年不化的冰川,景色瑰麗又詭譎,吸引眾多世界登山高手前來挑戰人類體能極限,寫下人類與自然搏鬥動人的一頁頁詩篇。
點閱數27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大嵙崁】(大溪)-資源代表圖
web 【大嵙崁】(大溪)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大溪原為平埔族宵裡社及大姑嵌南雅內山原住民居住的地方,清乾隆年間漢人開始招漢佃開墾,以原住民之稱呼為大姑嵌。同治年間因月眉人李騰芳中舉人後改為大科崁,後再以為是山城,乃將科字加山頭改為大嵙崁。大正九年改名大溪,當地人依靠大嵙崁溪的舟楫水運,為貨物進出要道。當時在台北之外國洋行,大半多在大嵙崁設有分行或辦事處,主要者有英商魯麟洋行、德商公泰洋行、西班牙瑞記洋行及其他本地大商行和華僑茶商。這些商行都在大嵙崁收購當地所生產之樟腦、茶葉等特產和山產,利用大嵙崁溪流域水運之便,運往大稻埕等地加工外銷。河岸沿岸碼頭來往大嵙崁及台北之間,起卸貨之紅頭船約有二百五十艘之多,每艘船夫二人,搬貨苦力二人,故約有一千多人從事水運。春夏茶葉盛產時,載運最忙,河邊盛況更是空前。在大嵙崁街對岸之粟子園河邊搭建之臨時倉庫,堆滿裝袋的茶葉,每日出貨載運五萬到十萬斤。苦力遠自龍潭、關西、竹東、南莊各地,一批又一批挑茶葉到大嵙崁河邊倉庫集散。帆船自大嵙崁河港出帆到台北艋舺、大稻埕,大約五小時就可以到達。自台北溯河上行大嵙崁,有風時十二小時可到,無風時則需要近一天。台北回航的船隻都滿載糧食、日用雜貨、百貨、磚瓦等回大嵙崁。黃昏之時,草店尾之崎子路,有挑夫數百人拿著擔棒等候歸船入港。看見帆船喊叫聲便集合於河岸碼頭,立即卸下透夜挑到街上各商行棧。因此大嵙崁街成為山城物資集散地,繁榮光景約有三、四十年之久。但是明治36年創設桃崁輕便鐵道會社,鋪設桃園大嵙崁間輕便軌道後,大嵙崁河港之舟楫水運漸被輕便軌道取代。再加上大正八年開鑿桃園大圳,在石門建造攔水堰,引大嵙崁溪水灌溉桃園台地田園,河水大減,嚴重影響水運,大嵙崁之商業地位大受打擊。 富永豐,《大溪誌》,p134-136﹔桃園廳,《桃園廳志》,p49。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 p55。
點閱數87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阿姆斯特丹簡介-資源代表圖
web 阿姆斯特丹簡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阿姆斯特丹乃是西北歐地區的一個國際大都會。它不僅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本身更是有千變萬化的特色。浪漫的運河、美麗的鬱金香、閃爍的鑽石、壯觀的風車、可愛的木鞋藝術品等,都是它的代表。阿姆斯特丹這個名詞始於1270年,當時的居民在阿姆斯托(Amstel)河建立水壩,所以才有了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名稱的出現。從這個名稱即可知阿姆斯特丹本身就是一個水運發達的港口城市。
點閱數33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
廣州通商航線 - 唐代世界性海上貿易圈的形成一-資源代表圖
web 廣州通商航線 - 唐代世界性海上貿易圈的形成一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唐宋元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以海上貿易為主)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與唐朝對外的開放政策有關。秦漢以來,歷代統治者對商業處處限制,但唐朝則與鼓勵。中唐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是以陸上絲路為主。但唐玄宗天寶十年(西元751年),阿拉伯人打敗唐朝在中亞地區的駐軍,中亞與西亞為阿拉伯人所有。唐代宗時,吐蕃控有河西,使陸上絲路遭到阻礙。唐朝為了安全,對西北貿易多有限制,但對南海貿易卻十分鼓勵。再加上工商業的興盛,造船與航海技術的發達,使唐朝開啟了中國海上貿易的全盛時期。
點閱數42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
台灣茶的起源-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茶的起源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根據記載,臺灣水沙漣(今南投縣境內)的內山有茶樹,每年由通事向當地原住民說明後,再進入山區焙製茶葉。可知在漢人移居臺灣初期,已經利用野生茶焙製茶葉。但臺灣茶樹的栽培和茶葉的製造,技術卻源自福建。清嘉慶年間(西元1796年至西元1820年),有位叫柯朝的人自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種植在今台北縣瑞芳地區,相傳是北臺灣種植茶樹的開始。清咸豐年間(西元1855年),林鳳池從福建引進清心烏龍茶種苗,種植在今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相傳是凍頂烏龍茶的起源。後來清廷有鑒於茶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鼓勵茶的生產。當時臺灣北部還沒有開發,又適合種植茶樹,茶葉品質也不錯。因此淡水河流域的丘陵地帶大量種植茶樹,農民大多以製茶作副業,台灣茶開始盛產。
點閱數2057
下載數31
修改日期:2007-12-04
成都小吃-資源代表圖
web 成都小吃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夫妻肺片」是近五十年才出現的四川小吃,由來說法有二,說法稍有不同。一是五十年前,有對夫婦叫郭朝華和張田正,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炒「麻辣牛肉肺片」販售,從提籃叫賣、擺攤招客,最後開店做生意,由於並無真正用到牛肺,加上是夫婦一同販售,故稱「夫妻肺片」,以便和其他的麻辣牛肉肺片作區隔。第二種說法,郭朝華和張田正十分窮困,想做生意也沒有本錢,有個做鮮牛肉生意的肉販,看他們可憐,便把賣剩的許多牛雜送給他們,兩人便把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碎牛肉這些牛雜,加入香料滷汁去腥,隨意翻炒後上桌,不意結果大受好評,由於是夫妻倆人一起取用人家以不要的牛雜製作,故名「夫妻廢片」,後來客人認為「廢」字不雅,就替他們改為「夫妻肺片」。「擔擔麵」在臺灣俗稱「擔仔麵」,顧名思義就是挑著擔子賣的麵。臺灣的「擔仔麵」已經與四川的擔擔麵有著很大的不同,臺灣的擔仔麵是以肉燥、雞湯為主味,味道以鹹甜取勝。四川的「擔擔麵」,則是五味雜陳,酸、甜、辣、鹹、香俱全。先在碗底放上四料:蔥、薑、胡椒、冬菜,再淋上七油:辣椒油、花椒油、芝麻油、芥子油、茴香油、大蒜油、雞油後,然後放入麵與佐料拌勻食用。麵的味道會依所加的香料油與料而改變,「七油」之間和「四料」的比例,可以條出各種不同的風味,這就成了各個家庭的不傳之方,僅由婆傳媳一脈相承。
點閱數3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大非川之役-資源代表圖
web 大非川之役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自棄宗弄瓚去世後,祿東贊掌權,但他也去世後,其諸子掌握大權,開始與大唐競爭西北地方,盡破諸羌羈縻十二州,唐安西四鎮失去。高宗咸亨元年(西元六七O年)詔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等領兵十餘萬征討吐蕃,至大非川(今青海省東部)為吐蕃軍大敗,唐軍死傷嚴重,史稱「大非川之役」。此後雙方和戰互有勝負。十年後文成公主在長居西藏高原四十年後去世,大體而言,文成公主在世時,吐蕃與唐朝雖有戰爭,但尚稱安寧,此後吐蕃國勢日強,雙方衝突日益嚴重。
點閱數21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資源代表圖
web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遶境進香活動的序幕是從元宵節揭開,在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擲筊」確定進香出發日期和時辰。大甲媽祖進香的過程中,以「起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遶境」、「添火」構成進香活動七部曲。花八天七夜以徒步方式行經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百七十九公里。 第八天媽祖回駕大甲鎮瀾宮,是遶境活動最後的高潮,進香團們進入了大甲市區,會在各街道遊行,當天大甲居民也會準宴請親朋好友,所以媽祖回駕是大甲鎮最熱鬧的一天。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除了徒步外,各種交通工具都派上用場,如自行車、三輪車、貨車、轎車、遊覽車等。尤其是自行車隊,要求謹嚴,隊員一律穿制服、手戴白手套,是「進香示範隊」。每天在媽祖神轎停留的廟宇前組成隔離牆,方便大轎班行禮入宮停駕,可說是媽祖的「鐵衛」。遶境進香隊伍有「天上聖母」神轎班、轎前吹、三十六執士、哨角隊、神童團、太子團、彌勒團、福德團、繡旗隊、頭燈、頭旗等陣頭,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自行組成,隨同「天上聖母」遶境進香。隊伍中造型最特別的就是進香團的急先鋒—報馬仔,他頭戴斗笠,身穿羊毛襖,左腳穿草鞋,腿上還貼著臭皮膏藥,捲起褲管赤腳走路,左手拿著長長的涼傘、掛著豬腳和韭菜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沿途敲鑼通知居民準備香案迎接媽祖,負責察看前方路境是否安全,隨時回報路況。報馬仔的滑稽裝扮在熱鬧的遶境隊伍中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省莆田縣湄洲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在大甲定居,當時很多人們虔誠信奉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人士見香火鼎盛,徵得林氏同意,於雍正十年興建小祠奉祀。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地方人士發起獻地重建,並且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清朝時期鎮瀾宮有湄洲進香的活動,大約每二十年就會號召信徒一起到湄洲進香。當時是從大安港搭船直接駛往湄洲,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日治期間,大安港廢港,總督府嚴禁台海兩岸往來,湄洲進香的活動也就停頓了下來。後來,因北港朝天宮供奉聖父母(媽祖的父母) ,鎮瀾宮改往北港進香。民國七十七年,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取消了最具神秘的刈火香擔,純粹遶境與進香而已,活動名稱由「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
點閱數360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