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大嵙崁】(大溪)
大溪原為平埔族宵裡社及大姑嵌南雅內山原住民居住的地方,清乾隆年間漢人開始招漢佃開墾,以原住民之稱呼為大姑嵌。同治年間因月眉人李騰芳中舉人後改為大科崁,後再以為是山城,乃將科字加山頭改為大嵙崁。大正九年改名大溪,當地人依靠大嵙崁溪的舟楫水運,為貨物進出要道。當時在台北之外國洋行,大半多在大嵙崁設有分行或辦事處,主要者有英商魯麟洋行、德商公泰洋行、西班牙瑞記洋行及其他本地大商行和華僑茶商。這些商行都在大嵙崁收購當地所生產之樟腦、茶葉等特產和山產,利用大嵙崁溪流域水運之便,運往大稻埕等地加工外銷。河岸沿岸碼頭來往大嵙崁及台北之間,起卸貨之紅頭船約有二百五十艘之多,每艘船夫二人,搬貨苦力二人,故約有一千多人從事水運。春夏茶葉盛產時,載運最忙,河邊盛況更是空前。在大嵙崁街對岸之粟子園河邊搭建之臨時倉庫,堆滿裝袋的茶葉,每日出貨載運五萬到十萬斤。苦力遠自龍潭、關西、竹東、南莊各地,一批又一批挑茶葉到大嵙崁河邊倉庫集散。帆船自大嵙崁河港出帆到台北艋舺、大稻埕,大約五小時就可以到達。自台北溯河上行大嵙崁,有風時十二小時可到,無風時則需要近一天。台北回航的船隻都滿載糧食、日用雜貨、百貨、磚瓦等回大嵙崁。黃昏之時,草店尾之崎子路,有挑夫數百人拿著擔棒等候歸船入港。看見帆船喊叫聲便集合於河岸碼頭,立即卸下透夜挑到街上各商行棧。因此大嵙崁街成為山城物資集散地,繁榮光景約有三、四十年之久。但是明治36年創設桃崁輕便鐵道會社,鋪設桃園大嵙崁間輕便軌道後,大嵙崁河港之舟楫水運漸被輕便軌道取代。再加上大正八年開鑿桃園大圳,在石門建造攔水堰,引大嵙崁溪水灌溉桃園台地田園,河水大減,嚴重影響水運,大嵙崁之商業地位大受打擊。 富永豐,《大溪誌》,p134-136﹔桃園廳,《桃園廳志》,p49。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 p55。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13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659.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