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Tanakia himantegus (台灣石鮒)
學名:Tanakia himantegus(台灣石鮒)
俗名:革條田中鰟鮍、革條田中鰟鮍、革條副鱊、牛屎鯽仔、副彩鱊
棲息深度:0 - 5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略呈長圓形。頭短小。吻短而鈍圓。口小,下位。有鬚1對。咽頭齒1列,齒式5-5。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略呈弧形,側線鱗數33-35。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2(不分枝軟條)+ 8-9(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 10-12(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雄魚體色較亮麗,眼晴的上半部為紅色,體側鱗片後緣均有黑邊,體側中央由臀鰭末端至尾鰭中央具一黑色縱帶;背鰭末緣紅色,臀鰭末緣則為外緣黑色,內緣紅色並排;繁殖季時,具追星。雌魚除尾部具黑色帶外,全身為淺黃褐色;繁殖季時,具細長的產卵管。以前所記載之革條副鱊Par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為本種之異名。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為低海拔緩流、具水草底質的水域或溝渠間棲息的小型魚類,常成群活動。雜食性,主要以附著性藻類、浮游動物及水生昆蟲等為食。如同高體鰟鮍(Rhodeus ocellatus ocellatus)一樣,成熟雌魚具有很細長的產卵管,會將卵產於二枚貝內部,因而受到充分的保護,完成孵化的程序。
地理分佈:臺灣特有種。臺灣各地平原的河川中下游、池沼及溝渠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小型魚類,但色彩豔麗,生殖行為特殊,可當觀賞用魚,也是教學的好題材。唯平地不斷開發及棲息環境受污染,數量漸減少中。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84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38-04.jpg (78KB)
Xray_ASIZP0064479.jpg (224KB)
ycchang19.jpg (413KB)
Jheng0364.jpg (179KB)
NMMBOL003552.jpg (122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