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Polyipnus spinifer(頭棘燭光魚) 俗名:頭棘燭光魚、斧魚、海洋斧魚、銀斧 棲息深度:150 - 380公尺 形態特徵:腹部發光器、臀上發光器、腹臀發光器、臀部發光器、尾下發光器的鱗片皆有小棘。ORB 1;OP 3;BR 6;IP 6;OVA 3;OVB 3;PV 10;L 1;VAV 5;ACB 11-12;D 12;胸 13;P 6;A 15;ACB 11-13;GR 19-24﹔脊椎骨33-35。側色素條短並為三角形,從背緣延長至側中線的一半距離。後顳骨棘:背側棘最長(10.49-12.12%),中棘最短,腹側棘中等並且有輕微向前彎曲。臀部發光器11-13。尾下發光器的發光器間隔有大的裂縫。腹上發光器呈向後傾斜的一直線。臀上發光器呈一連續線。#3臀上發光器的鱗片腹緣通常有小齒。臀部發光器11-12,在#3和#4之間有不明顯的高度差;大部分有5或更多的小齒。 棲所生態:近海中層魚類,一般生活在220-380m之間,但常採於150m以淺的地區。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拓日本的Suruga Bay、東海和離菲律賓不遠的南中國海和Sulu sea等。臺灣分布於東南部及西南部至南中國海等。 漁業利用: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NMNSF00552.jpg (195.14KB)
Xray_ASIZP0067712.jpg (194.04KB)
leoliao18.jpg (146.10KB)
ASIZP0700271.jpg (228.94KB)
Jheng0415.jpg (222.95KB)
NMMBOL003661.jpg (143.38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