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rupeneus spilurus (大型海緋鯉)
學名:Parupeneus spilurus(大型海緋鯉)
俗名:點紋副緋鯉、秋姑、鬚哥、紅秋哥(澎湖)、黑點秋哥(澎湖)
棲息深度:1 - 80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緣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6-7 + 21-24。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7-28,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第二背鰭最後軟條延長;胸鰭軟條數15-16(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呈橘紅色至紅褐色,腹面淡紅色或偏白色;體側鱗片緣偏暗;自吻端至體側中央具3條黑褐色縱帶,分別由兩條淡紅至白色的縱帶分隔,最上面一條黑褐色縱帶較其餘2條清晰,第2條經過眼睛且沿側線而行;尾柄側線上方具一大黑斑,兩側黑斑通常不相連;各鰭為橘紅或淡;頦鬚白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外緣的砂地,或者是碎礁地上,利用鬍鬚來探索在砂泥底質上活動的底棲生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魚類及蠕虫等。日行性的魚類,白天在礁砂混合區獨自遨遊或成小群聚集;晚上就找個安全的地方,靜靜的養精蓄銳。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菲律賓、中國南海、臺灣、日本、澳洲及紐西蘭等。臺灣分布於南部、澎湖、東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臺灣各離島礁岸可見到它們,釣場則以臺灣東岸為主,全年都有生產。其肉有一種臭蝦味,有人視為珍饈,有人卻避而遠之。當肉質不新鮮時,會轉硬,此時只有紅燒才易入口。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7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724-01.jpg (149KB)
Xray_ASIZP0062332.jpg (157KB)
fp01642.jpg (544KB)
Jheng1494.jpg (189KB)
NMMBOL000245.jpg (10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