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Cheilinus undulatus (曲紋唇魚)
學名:Cheilinus undulatus(曲紋唇魚)
俗名:波紋唇魚、拿破崙、龍王鯛、海哥龍王、大片仔、石蚱仔、汕散仔、闊嘴郎、波紋鸚鯛、沙疕(澎湖)
棲息深度:1 - 60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頭部輪廓自背部至眼平直,然後凸出;成魚前額突出。口端位,中大;上下頜各具錐形齒一列,前端各有一對大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鋸齒,左右鰓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逢。體被大形圓鱗。D. IX, 10;A. III, 8;P. 12;L.l. 16+10;G.R. 6-7+13-14;成魚背鰭與臀鰭後部延長,達尾鰭基部;尾鰭圓形;老成魚腹鰭可達肛門之後。幼魚體淺綠色,每一鱗片具黑紋;眼後具 2條黑紋。成魚體綠色,體側每一鱗片具黃綠色及灰綠色橫線;頭具橙色與綠色的網狀細線;奇鰭密部細斜線;尾鰭後緣黃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很陡的礁岩斜坡、海流道斜坡和潟湖的礁岩上,深度從2-60公尺左右。通常單獨出現,偶爾會成對出現。是隆頭魚科中的大型種,個性溫和,容易與人親近。肉食性,以魚類及底棲性動物為主要食物。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及南非到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大型之隆頭魚,個性溫和,又因為高高隆起的額頭,就像拿破崙戴的帽子,所以有「拿破崙」之稱,因此是水族館之常客。此外其是南方島嶼居民的重要食用魚,因而撈捕過度,許多海域中已難見蹤影,是國際公約中受保護之魚種。有報導(Gomon, M.F. and J.E. Randall, 1984)其肌肉可能含熱帶魚毒素,食用後會引起中毒,特別稱為「熱帶魚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熱帶魚毒素中毒 」最早來自古巴,當地人是指中了一種名叫「雪卡 (cigua)」 的貝類 (Livona pica) 所引起的腸胃不適及神經系統障礙,現已被引用做為食用所有熱帶海域珊瑚礁區有毒魚類所引起的中毒現象。其毒性是因為生物食物鏈所累積的,毒性之大小,通常視魚體之大小而定,且珊瑚礁魚類的肉毒性具有區域性,有的魚在某區域是食用魚,但在另一區域則是有毒魚類,所以最保險的方法是不要輕易嘗試食用曾經報導過有毒性或者不常見的珊瑚礁魚類。農委會已於103年7月2號起公告將其列為珍貴稀有(Ⅱ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已列為禁止捕捉的保育類動物,無論是否知情,都不得公開展示或販售,曲紋唇魚(蘇眉魚)屬於第二級保育動物,依法可罰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罰金卅萬至一百五十萬元罰鍰。(103/10/30編修)
農委會公告: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IUCN 瀕危狀態:瀕危(EN)A2bd+3bd2004-04-30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59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Xray_ASIZP0057659.jpg (262KB)

kuo00781.jpg (344KB)

kuo00776.jpg (217KB)

kuo00777.jpg (214KB)

a754-06.jpg (179KB)

kuo00780.jpg (308KB)

fp01354.jpg (570KB)

fp01355.jpg (758KB)

Jheng1744.jpg (271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