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寬帶石斑魚)
學名: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寬帶石斑魚)
俗名:緃帶石斑魚、寬斑鮨、石斑、過魚、花貓鱠
棲息深度:20 - 240公尺
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4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鰓耙數8-11+15-18。前鰓蓋骨後緣具3-7顯著之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6-65;縱列鱗數91-106。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2-14;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幼魚體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側偏白色;體側具2條鑲黑緣之白色寬斜帶;背及尾鰭具黑點及線紋。成魚體一致為灰色,體側白帶逐漸消失,黑緣則轉為線紋或斑點。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砂混合區,幼魚則生活在砂泥底水域,是印度-太平洋區最大的礁區魚類,最大體長可達270公分,體重達400公斤。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夏威夷及皮特康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高經濟性之食用魚。一般漁法以延繩網、魚槍及一支釣等捕獲。清蒸食用佳。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7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fp00074.jpg (227KB)
a684-07.jpg (166KB)
Xray_ASIZP0056338.jpg (158KB)
151-1.jpg (114KB)
Jheng1031.jpg (182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