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Hypseleotris cyprinoides (似鯉黃黝魚)
學名:Hypseleotris cyprinoides(似鯉黃黝魚)
俗名:似鯉黃黝魚、擬鯉短塘鱧、短塘鱧、赤筆仔
棲息深度:0 - 5公尺
形態特徵: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8。臀鰭:Ⅰ/ 9;胸鰭:14;腹鰭:Ⅰ/ 5;尾鰭:2+15+3。縱列鱗 28~29;橫列鱗 8~9;背鰭前鱗11~14 。體長為體高的3.6倍;為頭長的3.5倍。頭長為吻長的4倍;為眼徑的3.4倍;眼間距的2.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8倍。體延長,形狀稍微側扁。背緣、腹緣微微隆起,尾柄較長,小於體高。頭小,形狀較尖,平扁;頭後稍微隆起。頭部具有3個感覺管孔。臉頰不突,有1條縱形感覺乳突線,自上唇後緣向後形成弧形,斜向眼睛的後上方。吻尖且突,較長,吻長稍微小於眼徑。眼大,上位,突出。兩眼間隔寬平,寬度大於眼徑,約為眼徑的1.2倍。鼻孔每側兩個,分離,相距較遠:前鼻孔圓形,具有短管,接近上唇;後鼻孔小,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緣。口小,前上位,口裂向後延伸不超過眼睛前緣。上、下頜齒形狀細尖,多行,形成絨毛狀,不具犬齒;鋤骨無齒。唇厚。舌游離。鰓孔寬大,向前向下延伸至前鰓蓋骨後緣稍前的下方。鰓蓋上方具有2個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後緣具有4個感覺管孔。兩鰓蓋膜末端在腹面相當接近,但不癒合。魚體身上有大型的弱櫛鱗;頸部、鰓蓋部位具有中大型的圓鱗,頸部的圓鱗向前延伸至眼的後方;臉頰上有小圓鱗;胸鰭基部和腹部也為小型圓鱗。無側線。背鰭2個:第1背鰭起於胸鰭基部後上方,第2棘最長,後端不會延伸到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長,平放時不延伸至尾鰭基部。臀鰭起點與第2背鰭相對。胸鰭寬圓,下側位,胸鰭後緣達肛門的上方。腹鰭長度與胸鰭長約相等,內側鰭條長於外側的鰭條,左、右腹鰭靠近,但不相連、癒合。尾鰭長圓形。頭部及體側為淡黃褐色;自吻部經眼、鰓蓋,沿魚體側至尾柄基部有1條較寬的藍黑色縱帶,其末端在尾鰭基部顏色較深,呈黑色斑;鰓孔後方的體側面及胸鰭基部有1個灰黑色條斑。雄魚背鰭黑色,有數個白色圓斑及條斑,邊緣白色。臀鰭以及腹鰭為淺灰色或透明。(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通常棲息於水性植物豐富、水質較清澈的溪流下游或河口等半淡鹹水域。喜好溯游在水體的表層,活潑而善群遊活動。為偏肉食性之小魚,一般以攝食小魚、蝦、蟹、水生昆蟲和附著性的動植物等為生。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帛琉群島、琉球群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瓦努阿圖、新喀裡多尼亞、斐濟和薩摩亞、留尼汪島、科摩羅、馬達加斯加、臺灣、日本等地各聯通海洋的河流及溪流。臺灣分布於北部、南部及東部等地。
漁業利用:小型魚類,不具食用經濟性。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58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ypseleotris-cyprinoides.jpg (40KB)
Xray_ASIZP0056757.jpg (320KB)
fp01785.jpg (421KB)
fp01786.jpg (444KB)
fp01787.jpg (446KB)
Jheng2054.jpg (176KB)
Jheng2055.jpg (176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