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儒家設變致權的智慧:(5) 親情兩難的出口
(5) 親情兩難的出口 P.0843
本章主要陳述儒家對孝道的特定論述,包括嫁娶、隱惡、規諫、延嗣等命題,並針對宋儒「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說法,提出正本清源的釋義,使學生從客觀的演繹中跳脫刻板的威權印象,回歸人性化的解讀,重建已逐漸淪為朋友之誼的父子人倫,才能在復興傳統文化的議題上取得根深木茂的效果。
【古義例舉】:(一)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惹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二)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三)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四)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哭。子夏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無罪也?吾與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異聞,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汝何無罪歟?」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檀弓上〉(五)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六)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
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
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七)孔子曰:君子之道有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子路〉與董仲舒《春秋繁露》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思想有何不同?延伸思考——「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宋朝羅仲素註解《孟子》「瞽瞍底豫而天下化」而作「只為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之語中央大學王邦雄教授認為:「所謂孝道,就是通過孝來表現道。」然而孝道早在漢代就受到絕對化的扭曲,「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中君待臣以禮而後臣事君以忠,父慈而子孝,都是相對的。未料到了漢代,三綱之說一出,已把這一相對的人際關係推向絕對化了;是以由五倫而三綱,孝道已走離家庭倫常的道德意義,而成為帝王家的治國手段。孝道的權威誤用,由是而形成,不是儒門教義所本有。」可見孝道絕不是權威教條。
然而,宋代羅仲素註孟子「瞽瞍底豫(底豫,致樂也)而天下化」一節,逕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其取意會心殊可理解,然而後世奉之為金科玉律,無疑是冤枉了羅先生,陷仲素於非議。當代學者張傚彬先生反駁說:「若『無不是』又何必『化』?化,正為其不是也。」如此才符合孟子「瞽瞍底豫而天下化」之本意。宋儒不察孟子「父子不相責以善」,反而一味注重責子,實在是以道統自居卻斷送了道統命脈。
那麼為什麼父子不能責善呢?王教授說的極是:「依照傳統總是易子而教,故天地君親師,親師並列而分職;若父母成了嚴師,當下有了距離,則子女的生命頓時失落了親情的依歸。」可見父子相責善,對彼此恩情的傷害莫此為甚,世人有必要重新釐清親子相處的心態,才能挽狂瀾於既倒。
《大學》上說:「《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意思是說明周文王為人子時,止於盡其應盡之孝,不問父親對自己慈或不慈;為人父時止於盡其應盡之慈,不問其子對自己孝或不孝。換言之,必先值得父母慈愛,值得子女孝順,才能落實慈與孝的義務;歷史驗證的結果是,王季大慈,武王、周公皆大孝,這才是足以作為重整孝道的最佳針砭之道。
因此我們要認清孝的價值:孝之所以重要,在於「以事父母之心行事,以待子女之心為人,則萬端皆備。」然後透過儒家所主張循序漸進的功夫,由事親而順悌,由順悌而敬君,才是道德的完成。
【聊備一說】:(一)「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孔子家語˙卷四˙六本》
(二)「舜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妻帝二女,不待瞽瞍之命。」南宋‧陸九淵
(三)兄弟鬩牆:鄭伯克段於鄢,兄弟鬩牆的原因?(四)親權處分
(五)劉墉教子:給我考零分延伸思考:【大膽島的豬】(六)記住這句話(岳父對女婿提出夫妻相處的箴言)(七)40歲的老鷹手抱兒女,方知父母恩
授權資訊
公共領域
資源類型
教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語文領域-國語文
學習階段
國中7-9年級(四)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04
下載數:2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5)親情兩難的出口.zip (1M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