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知識壟斷時期
印刷術傳入歐洲前,歐洲僅有五萬本圖書,且大多數為教會所有。中世紀的歐洲,很多貴族都是文盲,人民連謀生都有困難,更別遑論識字,文化知識完全控制在教會手裡。書籍是靠修士手抄謄寫保存,書籍保存在修道院中,僅少數人可以獲准閱讀。黑暗時代,在查理曼大帝的努力推動下,就是史上所稱的「加洛林時代的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他大力推動文教事業,當時歐洲文化低落,除了修道院因訓練修士、修女須讀書認字之外,社會上根本沒有學校,一般人都目不識丁。在其父丕平在位時,於王廷服務的教士順便教貴族子弟們讀書,逐漸形成宮庭學校(Palace School)。查理曼繼承王位後,更在歐洲各地選聘當時最有學問的教士出任宮廷學校的教師,他本人酷愛學術,西元789年,還曾下令各主教教堂附設學校,使各地人民也有受教育的機會,當時候的教育並非是要追求正確的知識,為求識字而已。宮廷學校的老師在學術上都不少貢獻,例如出身於不列顛群島上的阿爾琴(Alcuin),他退休後居於甚至在修道院中設立一間抄書館(scriptorium)收集一切可用的書籍,供應各修道院、各主教堂附設學校的需求。中古歐洲貴族以作戰為職業,作戰就決定了貴族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針,一位貴族平時除巡視自己的封地、主持封建法庭、核算封地收支等,大多數時間都花在練舞、比武、打獵,休閒時間就飲酒作樂、下棋賭博,能讀書進修的很少。直至中古後期十字軍東征,商業復甦後,歐洲各地城市日漸興起,許多農奴轉變成商販,急需要通信記帳等知識,各城市就設立為商人與工人子弟就讀的學校。15世紀中期,印刷術傳入歐洲後,降低了圖書製作以及獲取知識的成本,僅僅過了50年,到15世紀末,歐洲圖書就激增了兩百倍,達到了一千萬本,內容涉及各個領域,其中很多是技術和農業書籍,這些書大部分掌握在商人和有土地的貴族手裡,從而打破了教會對知識的壟斷。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81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2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