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之特色
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設施,為總督府貫徹同化政策的主要機關。1896至1897年,先後在全臺各要地設國語傳習所招募臺人子弟,以教授日語為主。1898年7月,進而頒布「臺灣公學校令」,以地方經費設立六年制公學校取代國語傳習所,施以日語、道德、實學等教育。至於臺灣傳統書房亦被總督府因勢利用,頒布「關於書房義塾規程」,正式將書房納入管理,漸加設日語、算數,企圖使書房變成公學校教育的輔助機關。然而在1919年以前,公學校擴充緩慢、入學率長期偏低,臺人能完成公學校教育者為數甚少。1919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開始致力於公學校之增設,1920年代開始,臺人有識之士亦一再要求臺灣初等教育宜實施六年義務教育。為總督府當局至1937年始認為臺灣實施義務教育之機會逐漸成熟,乃於1939年制定義務教育實施要綱,於1943年正式實施。總之,日治後期初等教育迅速成長固然有助於日語普及,但亦有助於基本知識的傳播,促進臺灣社會的現代化。至於中等教育在日治前期僅設有國語學校實業部、農事試驗所、糖業及工業講習所等培養初級技術人才之設施。1919年起,為因應殖民經濟下工商部門迅速成長之需,正式設立三年制的工、商、農林等職業學校,並在公學校附設修業兩年的簡易職業學校。1922年以後,除了比照日本國內增設各類職業學校外,並將簡易職業學校改為職業補習學校並不斷增校,以招收臺人為主,終日治時期臺人畢業生約三萬人,遠多於中學畢業者。要之,中等教育始終偏重初級技術人才的養成。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91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15.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