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民黨一方面在臺灣實行威權的一黨統治,惟雅不欲外界譏其為「一黨專政」。中日戰爭以後,曾予國社黨(日後之民社黨)、青年黨等政黨合法的活動空間。1949年,民社黨、青年黨復隨著國民黨政權落腳臺灣。惟國民黨除對青年黨、國社黨施以籠絡與限制外,不准成立新黨。1960年,雷震即因擬與反對派人士合組「中國民主黨」,旋以「掩護匪諜」為罪名遭逮捕監禁。1990年代以前的臺灣,政治環境仍然肅殺。如1956年《自由中國》雜誌社出版專號,批評時政,旋遭當局圍剿,至1960年便被迫停刊。1970年代的台大哲學系事件、《台灣政論》停刊案,引起輿論的不滿。1980年代爆發的林義雄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更使政府聲望跌落谷底。不過,1970年代以後,中華民國政府先後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已大受動搖。同時,一批「黨外」人士在各級選舉中,逐漸提升影響力,並鼓吹政治改革及本土化。1979年爆發的「美麗島事件」,高舉了人權大旗。而社會大眾人心既有不滿,再加上1985年爆發的「十信弊案」,充分暴露金權政治的糜爛。在此情勢下,國民黨勢不能不研擬辦法、解除戒嚴、開放黨禁。1986年,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1991年,「萬年國會」進行全面改選,在在皆使「黨國體制」趨於式微。美國著名學者柯偉林(William C. Kirby)指出,「黨國體制」有其歷史意義。國民黨在南京建立的黨國體制,著意於重建國家、抵禦外侮。它的歷史遺產,同時為1949年後的台北中華民國政府與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繼承。但是,它終究不能建立起一個真正的公民社會,也會有功成身退的一天。1990年代後,臺灣社會日趨民主化,即是一個引人矚目的景象。執政之政黨如何放棄「革命」屬性,走向民主,固需環境配合;而且,當權者的態度也相當重要。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