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因應1937年中日戰爭的爆發,國民黨的黨國體制除了加強軍事化以外,也尋求擴大抗戰的社會基礎。1938年3月,國民黨頒佈《抗戰建國綱領》,謂舉國應在國民黨及蔣委員長的領導下,奮邁前進,並以三民主義為最高準繩。蔣介石甚至提議,中國各黨派合組一黨,而國民黨可更改黨名,或酌改組織。蔣介石化多黨為一黨之意,未得實現。不過,因抗戰軍興,國民政府為示團結之意,已允給予各黨派合法活動的空間。本來,在1930年代的訓政時期,不獨共產黨屢遭國民黨軍隊圍剿,即連不主張暴力革命的國家社會黨、中國青年黨亦遭壓制。及至國民政府於1938年在武漢召開第一屆「國民參政會」,雖非人民直接選舉,但已包括各黨、各派人物,作為抗戰時期的最高民意機關。一屆國民參政會揭幕後,旋即通過擁護《抗戰建國綱領》,設立省縣參議會。共產黨籍的議員也宣布將以誠懇的態度,擁護國民政府,在蔣委員長的領導下奮鬥。戰爭期間,蔣介石被推為國民黨總裁,聲望之隆,似在當年孫中山之上。且國民黨在舉國高漲的民族主義空氣下,戰爭初期亦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然而,戰爭也使國民黨喪失黨務稍顯健全的長江下游地區,導致原已鬆弛渙散的黨機器,陷入新的一層危機。黨員素質低落、喪失對青年的吸引力、與群眾日益隔閡疏離、「黨」與「政」缺乏聯繫等問題依舊,再加上戰時生活困苦,皆讓國民黨危機重重。蔣介石有鑑於國民黨沉?已深,乃醞釀在黨的組織外,別立「三民主義青年團」(簡稱「三青團」,下同),多少有仿行共產主義青年團、德國希特勒青年團之意,兼為國民黨培植幹部。三青團由蔣自兼團長,以黃埔軍校畢業生、前力行社份子為中堅。至於控制黨組織的CC系份子,蔣只允少量介入團務,扮演適度調節力行社勢力的角色。因此,表面上三青團應服從黨的領導,黨應扶植三青團的發展,但結果並不如此,二者形同對立。特別是三青團團員以青年為主,自詡為「新生力量」,視國民黨正式組織為落伍、腐敗,雙方糾紛不斷。這使原本就形虛弱的國民黨基層組織,復因黨、團之間的惡鬥,益加效率低落。1943年起,國民黨政權頹相已漸次浮現。不獨國共摩擦加遽,河南復生蝗災與旱災;甘肅、四川農民反抗徵兵徵糧,暴動四起。加之物價猛漲,社會人心浮動,青年煩悶。為眾矢之的者,特別是控制教育人事的CC系、及其他主管財政、軍事的大員。1944年,國軍於河南、湖南、廣西遭日軍擊潰,西南大後方大受震動,更暴露了腐敗、紀律廢弛的問題。同年,結合若干知識份子、異議人士的「中國民主同盟」成立,與中共同唱結束一黨專政。戰爭期間,國共兩黨進行了一系列和談,惟均無結果。主要歧見在於中共堅持由各黨各派組聯合政府,反對將共軍移交國民黨政府。1945年4月,毛澤東發表四萬餘言的〈論聯合政府〉,謂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是團結的破壞者,是抗日失敗的負責者,是內戰的禍貽。國民黨的回應是,議決於11月召集國民大會,通過促進憲政的必要措施,限期取消軍隊內的黨部、學校黨部,制定政治結社法,給予政黨合法地位,中共問題則待談判解決。這顯示,中日戰爭結束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已經不孚輿論之望,必得進行憲政的改革。如何面對異黨的挑戰、社會公眾的質疑,顯然考驗著國民黨政權的政治智慧。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