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在北伐時期,胡漢民曾提出「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的理念。換言之,在訓政階段,國民黨是唯一合法的政黨;在國民黨內,「派系」一詞,則為貶意。然而,派系紛爭實質上是國民黨重要的政治文化,並構成一個複雜的政治權力網路。派系政治一方面強化了蔣介石的統治地位,但一方面也削弱了國民黨「以黨治國」的統治基礎。國民黨派系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憑藉軍隊、地盤的地方實力派(如桂系),一類是沒有軍隊、地盤的政治性派系(如西山會議派、改組派、CC系、力行社、政學系等)。地方實力派與中央的分合關係,已如前述,在此不贅。至若西山會議派、改組派等派系,在1930年前,已在嚴酷的政爭中失去影響力。在1930年代,國民黨內的重要派系力量,主要為擁護蔣介石統治的CC系、力行社、和政學系。政學系是少數官僚政客、軍人、銀行家、實業家、知識份子的鬆散聚集,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形式,也沒有黨員群眾的基礎。其成員大多身居高位,但常以技術、行政官僚為主,並沒有插足國民黨的黨機器。與此相較,軍系色彩濃厚的力行社,就富有嚴密的組織形式了。力行社於1932年由一位黃埔畢業生滕杰創立,他們認為中國的「內敵」有二,一為地方軍閥(地方實力派),一為有主義、有組織、有武力的共產黨。為了肆應政敵的挑戰,力行社份子試圖用極端秘密的形式,以黃埔軍校畢業生為骨幹,再結合全國文武青年菁英,建立一個紀律森嚴且行動敏捷的組織。力行社的組織型態,係以「三民主義力行社」為層峰;第二層為「革命軍人同志會」、「革命青年同志會」;第三層為「中華復興社」,直接接觸群眾。其下,還有若干外圍團體。核心的「三民主義力行社」成員僅300餘人,基層的復興社則達50萬人,幾乎與扣除軍隊黨員、海外黨員後的國民黨普通黨員53萬人相當。正因此,力行社是足與國民黨黨機器相拮抗的團體。不惟如是,外界每視其為恐怖的特務組織,或訛傳其名為「藍衣社」。其實,力行社份子不獨活躍於特務工作,主要勢力範圍乃在軍隊,特別是軍隊的黨務、政工系統和地方保安機構。作為黃埔系青年軍人的政治派系,蔣介石確實一度寄予厚望,並成為國民黨內的重要核心力量。力行社份子在國民黨內的主要對手,是CC系。由於兩大派系均標榜擁護蔣介石,蔣最初似乎有信心以個人權威將之駕馭。然而,派系間的碰撞摩擦,終究仍成為國民黨的膏盲之病。自1928年始,1949年以前,國民黨的中央黨務長期由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主持,外界遂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語。陳氏兄弟長年否認CC系的存在,但其名流傳已久,且陳氏兄弟確實在黨務系統上形成了一股龐大勢力,甚難忽視。陳氏兄弟是蔣介石的親信。陳果夫於1926年至1932年間,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後由陳立夫接任。本此職位,陳氏兄弟掌控了黨的組織、情報、調查、安全等工作。麾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是黨的重要情治機關。在教育界,CC系也有相當大的力量。1938年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即由陳立夫擔任。合而觀之,政學系、力行社、CC系三個擁蔣派系的存在,是蔣介石能在與胡漢民、汪精衛政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蔣在黨內地位的提升,他們功不可沒。然而,三派系之間的傾軋與政爭,對黨亦是一種內耗。至少,絕對無助於推進國民黨「以黨訓政」的理想。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