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以黨訓政」的施行
1928年底,東北三省降下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後,國民黨成為全中國的執政黨。雖然自北伐戰爭起,國民黨因軍權大漲、黨權旁落,已為「以黨訓政」的施行蒙上一層陰影。不過,南京國民政府在這樣艱困的條件下,仍漸次推行了一系列「以黨訓政」的規劃。國民黨北伐統一後實施的訓政,最初是根據胡漢民的規劃來推行。胡解釋他的原則為依照孫中山《建國大綱》的理念,以黨統一,以黨訓政,期五權憲法最後之完成。1929年初,國民黨三全大會追認通過了《訓政綱領》,規定「中國國民黨實施三民主義,依照建國大綱在訓政時期訓練國民使用政權」,「訓政期間,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時,以政權付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之」。同時,國民黨要頒令,「總理遺教」是訓政時期中華民國的最高根本法,將國民黨的權威推到至高無上。國民黨訓政的意義,在於由黨作民權的保姆,最終目的仍要還政於民,實施憲政。因此,訓政只是過渡。1929年6月,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明訂訓政期限為6年,又規定1930年前完成縣組織、1932年底前調查戶口完畢、1934年底前完成縣自治。1931年5月,南京復召開「國民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成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至行憲日始廢。約法既定,國民黨即著手籌備地方自治的推行和中央民意機關的建立。1932年的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又決議,訂於1935年3月召開「國民大會」,議決憲法。某種程度上,南京政府也為了回應外界對黨治的疑慮,不得不以憲政機構行訓政之實。國民黨一黨訓政的黨國體制,理念除了在「訓練」民眾行使政權外,很重要的一點在於集中資源,以資建設國家。這可由1928至1933年間一系列富有野心的計畫得到證實。例如,在首都南京,國民黨人大興土木翻修市容,是中國第一個以國際標準進行規劃和分區的城市。南京政府陸續設置的建設部、建設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資源委員會都企圖採「計畫式經濟」原則,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全國經濟委員會也和國際聯盟合作,設法振興中國的產業。又如國民政府曾針對江蘇、浙江一代的養蠶業進行管制,試圖提振中國絲的外銷競爭力。再如水利、交通路線、疾病防制、通貨改革、教育改革等等,均能見到政府的努力。自然,其中不乏好高騖遠的計畫,但無疑仍是有志者的努力目標。且對國民黨的「黨國」而言,如何拔用技術人員,已成主要課題。1930年,依「總理遺教」設置的考試院,便與這一時代背景密切攸關。可是,國民黨實施訓政以來,中國的內憂外患,交相煎逼。轉瞬1935年已到,而前揭「地方自治」、「實施憲政」的承諾,猶沓不可見。1936年5月,國民黨無視地方自治猶為泡影的現實,公布《五五憲法草案》,並訂於1937年底召開國民大會。不意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在舉國戰爭動員,抗禦外侮的口號下,憲政之實行又告延宕。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60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8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