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改組前的中國國民黨
1918年6月,因「護法運動」受挫,孫中山移居上海,一度對時局暫採消極觀望。在此期間,孫一面思考整理黨務的方法,一面著書勾勒建國藍圖。《孫文學說》、《實業計畫》等國民黨重要的文獻,都在這一時期完成。合過去所著的《民權初步》,成為《建國方略》。迨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孫中山乃興致勃勃地注目「民氣大張」、「國民智識大有進步」之景,並熱切地向同志言及「吾黨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思想之變化,兵法攻心,語曰革心,皆此之故!」孫有感必須結合社會思潮變化,以求革命成功,遂於1919年8月1日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響應社會上的愛國風潮、以及國際間「民族自決」的聲浪。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稱「中國國民黨」,此名稱沿用至今。國民黨在新訂的規約中,明文揭示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此與中華革命黨總章規定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已有顯著的區別。蓋因受歐戰終了及巴黎和會的影響,「民族自決」思潮正風靡全球。是以,重新強調民族主義,意再結合五四運動以來的愛國風潮聲浪。1920年,國民黨籍軍人陳炯明取得廣東政權,孫中山乃返粵擔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與北京政府相抗。然而,孫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陳則主張暫緩軍事,兩人衝突漸次升溫。1922年8月,陳炯明麾下軍隊砲擊孫之總統府,迫孫再次離粵赴滬。陳炯明是國民黨人,全軍官兵復皆宣誓入黨,號為「黨軍」。因此,陳軍與孫中山發生衝突,對孫刺激甚大。這項刺激,加速了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建立真正「黨軍」的決心。孫中山歷經多年挫折,眼見俄國十月革命帶來了新的政治、社會、經濟格局,遂對蘇維埃組織、軍隊和政治教育組織,頗感興趣,有意學習。但更重要的是,孫長期力主武裝革命,已與原先關係良好的英美,萌生芥蒂。且欲行武裝革命,必依托軍隊。在西方列強拒絕援助的情況下,適蘇俄來華特使越飛(Adolf A. Joffe)亦自北京派代表赴滬與孫聯絡,商討合作問題。同時,孫召集黨人重訂宣言、黨綱、總章,與俄國密切合作,期能再起革命之局。1923年初,國民黨向全國公開發表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廣義明白的解釋,注意縣以下的基層工作,強調農工、婦女運動的重要,重視宣傳工作。而這一類工作的推行,實與蘇俄的襄助有關。1923年1月,蘇俄特使越飛與孫中山發表聯合聲明,保證俄國對中國革命將抱以同情與援助的態度。同年10月,國民黨人從陳炯明手中奪回廣東政權,蘇俄赴派遣鮑羅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抵粵,協助國民黨之改組。同年,孫也曾派遣以蔣介石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遠赴莫斯科,洽談國民黨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實質上,蘇俄是當時唯一願意援助國民黨的外國力量。而孫中山之意,主要在於援藉外力,推翻當時為世界各國承認的北京政府。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12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79.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