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軍隊的編組,係以黃埔軍校為核心,逐步地擴大規模。1924年9月起,廣州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師生為基幹,依序建立黃埔軍校「教導團」、黃埔「校軍」、「黨軍」,未幾,1925年8月再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這支部隊設置了各級「黨代表」,掌政治監察職責,與部隊主官「享同等權力」,並持有軍事命令的副署權。不惟如是,黨代表亦負責督理「政治部」進行軍中政治工作。在統一廣東的戰事中,國民黨人已獲取豐碩的軍隊政工經驗。隨後,其餘粵湘滇桂系統的部隊,也陸續仿黃埔系第一軍模式,建立政工組織。在廣州政府組建新軍的過程中,藉由拓展「黨軍」的影響力,蔣介石迅速崛起,晉身為國民黨的「中央軍事領袖」。隨著統一廣東、出師北伐,蔣介石的聲望漸次升高,全國知名度竟一舉超越了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汪精衛諸輩。1926年7月1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主席身份,發佈「北伐部隊動員令」,令各軍向湖南集中,期先肅清湖南境內的吳佩孚部隊。同時,國民黨改選蔣為中央常會主席、政治會議主席,職務分別由張靜江、譚延闓代理。蔣似乎已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不過,在初期,國民黨軍隊的高級軍官,大部分仍由保定軍校畢業、或出身自黃埔軍校的教官者擔任。至於黃埔軍校畢業的青年軍官,猶待進一步歷練,仍以出任中階職務為主。北伐出師後,負責正面突破武漢的主力是粵、桂、湘系統的第四、七、八軍。至於黃埔系地一軍,一部份隊伍在何應欽率領下,暫對福建採取守勢。1926年9月底以後,該部方才開拔北上,掃蕩閩省,直撲浙東。未久,蔣介石命何應欽為東路軍總指揮,繼續乘勝追擊。可以說,此後蔣對江浙一帶的控制,亦有賴於黃埔系軍隊的實力保證。1926年底,北伐軍底定湘鄂贛三省,國民政府與國民黨中央黨部遂由廣州遷往武漢。然而,蔣介石驚覺武漢中央已被共黨份子「把持」;共產黨在各地主導的民眾運動,亦有「過火」之勢。但另一方面,許多國民黨人也日滋不滿蔣介石的大權獨攬,認定是「軍權」壓倒了「黨權」,寧願與共產黨合作,堅定支持武漢政權。這最終導致國民黨「寧漢分裂」的格局。就軍事上講,武漢政權的主力軍隊是粵系的第四軍、唐生智的第八軍;而南京方面,則賴黃埔系第一軍、和桂系第七軍的支持。大抵而言,黃埔系軍隊在組織、紀律、裝備、後勤給養上,較地方部隊為優。許多地方軍人,也相繼投靠蔣介石。北伐中期開始,國民革命軍的部隊數量開始巨幅膨脹。蔣在國民黨的權力地位,更是有賴於黃埔軍系的茁壯。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