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在文化層面帶給人類豐美果實的德國,卻也製造出人類文明歷程中最為扭曲邪惡的政權?這和德意志帝國前身的普魯士王國的社會構造有極大關係。在德意志疆域形成的過程中,普魯士是較晚被融入的區域。自13到16世紀間,日耳曼地區的封建貴族利用宗教和政治上的矛盾,大舉向該地區進攻。這些試圖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帶、並且在當地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士領主及其後裔,形成德國歷史發展上特殊的社會階級—容克(Junker)。在史料或文獻中,容克常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類型。在德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為鄉村容克。鄉村容克指世居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起,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以大量出口至英國、荷蘭,進而開始大量強佔易北河以東農民的土地,利用農奴的勞役經營商業性的莊園經濟。19世紀以來由於普魯士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以莊園為主的經濟基礎;當局遂將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1848年二月革命後,容克的莊園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成為資產階級,但仍保留封建的特性。許多容克莊園中,雇農仍處於半農奴的地位。多為信仰路德教派的容克階級,透過經濟上的優勢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中流砥柱,然而他們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其核心思想為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贊成對農業採取保護主義。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即為俾斯麥。1871年德國統一,象徵著容克階級的勢力開始掌握德意志的軍界與政界。國會中的德意志保守黨和國會外的農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軍隊中的軍官也多出身於容克,使整個德意志帝國染上容克的色彩。這樣的背景與思維模式也反映在他們對於魏瑪共和的態度。大致而言,容克基於對民主制度的負面看法,多認為戰後德國需要強人領袖將國家帶離困境。因此對於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抱持贊同乃至於大力支持的態度。基於上述情形,德國社會又再度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發展軍事力量,視為最重要的目標。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