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社會主義
在工業革命發展後的社會中,勞資敵對與糾紛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為解決此一社會問題而產生了社會主義(Socialism)。「社會主義者」(Socialist)一詞,最初在一八三五年八月,為一匿名的歐文信徒致書一英國報館時所用,乃用以稱呼歐文者。後為一般主張此說者之通稱,而名其學說為社會主義(Socialism)。19世紀中葉,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起初,這個詞彙含有為提高勞工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制度的意思,容許財產不平等存在。當馬克思所提倡的無產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鬥爭後,資產階級經常利用社會主義一詞來反對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恩格斯曾指出:「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歐洲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有英國的歐文(Owen)、賀爾(Hall);金士雷(Kingsley);法國的聖西門(St. Simon)、傅立葉(Fourier)、白朗(Blanc)、德國的馬羅(Marlowe)、羅白塔(Rodbertus)、拉沙爾(Lassalle)等人。他們或就經濟立場,或從社會觀點,或由政治著眼,或本宗教動機,俱主張將一切田地、礦產、生產工具、交通機構等為社會公有;盡廢私產,而令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他們主張以溫和手段使社會與資本家自動改革,結果均誤中改革必敗的魔咒。社會主義到了德籍猶太人之馬克思(Karl Marx)手中,便突然變質,成為了一種偏激的學說。他根據費爾巴黑(Fauerbach)的唯物論,應用黑格爾(Hegel)的辯證法,並擷取英國人一部分的經濟論,法國的一種社會學說,和德國傳統的政治主張,加以迂迴牽強的綜合,設計出一種名為「共產主義」(Communism)的思想。其主要論點是:(一)歷史的演進全由物質決定,倘若生產工具一變,則一切固有的社會政治亦隨之而變;(二)製造品是工人用勞力做成的,所以除原料的價值而外,一切賺得的錢都是剩餘價值,應全歸工人,不應讓資本家奪去其利潤;(三)人類的歷史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因此無產階級必向資產階級鬥爭,好造成無產階級專政,以消滅一切階級;(四)每一制度的本身即含有摧毀它自己的因素,所以資本主義終必為共產主義所滅;(五)國家是資產階級的機構,工人並無祖國,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應該聯合起來,發動世界革命。馬克思的學說問世以後,從此社會主義遂分為溫和、激烈兩派。溫和派否認馬克思主張的唯物史觀,修正階級鬥爭的觀點,反對鬥爭專政;這就是今日在西歐流行的社會主義。激烈派則始終信奉馬克思而奉為教主,唯人數不多,多屬個人的信仰、勢力較微。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02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33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