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陶器是人類最早的發明之一,象徵人類的經濟生活從採集經濟進步到產食經濟。人類憑自己的智慧、體能生產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質,社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原始農業、手工業、飼養家畜等經濟生產活動都在此時出現,如此的經濟發環境為陶器的發明提供許多有利的條件:(一)農業生產活動的出現:一方面為陶器製作與定居生活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一方面要熟食就需要能耐熱的容器。陶器的出現可以說是為了滿足當時人們生活方面的需求。(二)定居聚落的生活模式:穩定的生活環境使人類對於食物、飲水的容器有需求。(三)製陶技術的掌握:製陶必須要對火與黏土的特性有相當的瞭解以及掌握才行。人類對火的使用的始於舊石器時代。至於對黏土性質的瞭解,則是在人類從事農耕活動的過程中獲得體認。外在環境、技術層面以及需求動機各項條件都已具備,人類便在這些基礎上發明了陶器。大約在距今一萬多年前,人類開始從事從事農業、飼養牲畜採取定居生活,同時也開始燒製陶器作為烹煮、儲存食物或搬運用容器。台灣的史前人類擁有製陶技術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在之後的史前遺址中也都有出土大量的史前陶器的破片,成為考古學家的重要研究材料。台灣史前陶器共同的性質為質地粗鬆、純手製、表面不上釉、火候低,收成溫度一般只有500—800℃,可以用指甲把陶器表面刮傷,也可以徒手把陶器折斷,所以也有人稱為「土器」。但是每一個史前文化所製造的陶器,在質地、顏色、造型及裝飾各方面,又有明顯的差異。台灣的史前陶器都不上釉,顏色一般為橙色、褐色、灰褐色、灰色、黑色等。各史前文化陶器的顏色都有一定的分佈範圍,但由於燒製的方法相當原始,火候的控制不佳,所以常出現陶器各部為顏色不均的情形。台灣的史前陶器的質地主要分為泥質陶和夾砂陶兩類。夾砂陶是指在黏土中摻入一定比例的砂粒,加強陶器的強度及耐熱度,故作為多為烹煮的陶器,如陶鍋、陶甑。而盛裝食物的陶器,如陶缽、陶豆、陶杯、陶壺;裝飾品,如陶珠、陶環等則以泥質陶為主。史前時代的人類製作陶器,不用陶車拉坯,完全以手工製成。主要是以捏塑法及泥條盤築法成形,然後手持鵝卵石墊在容器內側,然後以木板在外側連續拍打陶坯外表,使器壁平整、均勻而緊密,有時也藉此拍打出紋飾。因此在史前陶器的內面,常可觀察到許多凹窩,是石托的印痕;此外也常有手指捏塑或修整留下的痕跡。圈足、把手、穿鼻、陶鈕等附加部位,都是單獨捏塑完成後再黏到器身上面的。陶坯製好後,必須先晾在陰涼處乾燥才可以燒製。考古學家並沒有發現史前陶窯的遺跡,因此判斷史前人類燒陶不築陶窯,採露天平地堆燒,根據民族誌資料記載,阿美族和達悟族在燒製陶器時也都是採用露天堆燒法,史前人類所使用的方法應該跟原住民的方法差不多。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1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