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清中葉之後的軍事初期改革
19世紀60年代,由於遭受一連串內憂外患的衝擊,使中國原有的軍事組織在這嚴峻考驗下崩潰,清廷乃開始對舊有的八旗跟綠營,進行軍事改革。而改革首於自強運動期間,在曾國藩等人的主導下,著手進行組織的改革,最早在嘉慶年間白蓮教事件期間的「勇營」制度,但初期只是作為主戰部隊的輔助。直到太平天國之役起,始成為重要的作戰主力。其中尤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所率的勇兵「湘軍」、「楚軍」、「淮軍」戰功為大。此後,大部分內亂,多賴此軍事組織予以平定。這些勇兵幾乎都是在同鄉的率領者之下,具有強烈的結合關係,士兵與將領之間可說是一體,隨其將領四處征戰。亦即以太平天國為契機,發生了多數以同鄉地緣所結合的武力集團,清政府給予統帥者武職或文職,並發給軍餉加以公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武力集團中,有冠上統帥者名字者。譬如淮軍武將劉銘傳、張樹聲等人的軍隊,各冠上銘字營、樹字營等稱號。同時,這些集團內各階層的關係有如父子兄弟一般;如果更換統領,便解散前部隊,重新在新統領下組織新部隊。由此可見,這些軍隊具有強烈的人身關係臍帶。這些軍官雖未必與中央政府離心,還稱不上所謂的「軍閥」;但他們已漸呈尾大不掉之勢,有時也遭致北京朝廷的猜疑。除了具有人身關係臍帶外,這些武力集團跟以往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開始進行一系列武器裝備的更新。受清季自強運動的影響,從最初進口洋槍洋砲,到試圖自設兵工廠,已可看出新式武器逐漸為中國將領接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44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55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