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張之洞的鐵路認識與京(蘆)漢鐵路的籌建
張之洞對於鐵路的認識是跟李鴻章不同的,這種差異要從兩人對於拯救中國的見解來談起。上述已經談過李鴻章認為要救中國,就必須先鞏固國防,如要鞏固國防,就必須興辦鐵路,故李氏注重的是鐵路的國防功能。張之洞則不然,他認為中國積弱的原因在於經濟貧乏,民生凋蔽,故在奏請興辦蘆漢路的奏摺上提到:「是鐵路之利,首在利民。」由此可見,張氏所注重的是鐵路的經濟價值。而蘆漢路南起漢口,北達蘆溝,正是聯絡南北,開發腹地的主幹。除了鐵路的見解不同於李鴻章外,對於鐵路的興辦方式也有所不同。李鴻章興辦鐵路的態度是持重的,謹慎的,認為中國當時風氣未開,國庫拮据,大舉興辦鐵路尚非其時。故李氏雖有大規模興辦鐵路的理想,但必須考量現實情況,採取分段展造,步步為營;但張之洞則不然,他認為若要興辦鐵路,就必須有通盤計畫,非但主張修建一條幹線,更主張諸幹線同時並勘。他覺得中國要興建鐵路必須以「積款、採鐵、煉鐵、教工」四件事為優先,他的步驟是「儲鐵宜急,勘路宜緩,開工宜遲,竣工宜速」從上面可以看出,他反對中國舉用外債跟使用洋鐵來進行工程,同時他也反對李鴻章那種枝枝節節的修路,認為只會讓人民不堪其擾,又容易遭到反對的聲浪所淹沒。張之洞對於修建蘆漢路的計畫是,首先將全路分為四段,蘆溝至正定,正定至黃河,黃河至信陽,信陽至漢口,預計八年造成。每年由政府籌撥兩百萬兩做為經費,並開採晉鐵,於正定清化設廠提煉,以供蘆漢鐵路之需。張之動的計畫雖好,但可惜的是過於疏闊不切實際。中國當時內憂外患頻仍,根本很難有積款儲鐵的可能,如果必待採鐵煉鐵成功後,才興建鐵路,則是何年何月之事。而張之洞最後亦知一時難辦,故改而在漢陽設立鋼鐵廠,採煉大冶鐵礦,也就是後來的漢陽鋼鐵廠。而蘆漢路雖然決定修建,但實際上卻並未動工。光緒十五年七月,張之洞由粵督調任湖廣總督,奉命主持南段工程。但是因為朝鮮問題,東北局勢日益緊張,俄人積極籌備興建西伯利亞鐵路,作為東侵的工具,中國深以為憂。總理衙門此時依據李鴻章的建議,為配合當前的情勢,遂於光緒十六年春,奏請緩辦蘆漢路,改建關東路,作為防俄禦日,支援朝鮮,經營東北的打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87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43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