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鐵路交通觀念的引進與挫折
鐵路的知識傳入中國,最早見於西洋傳教士所著的漢文外國史地書籍之中。在鴉片戰爭之前,郭士立的貿易通志一書,記述較詳,並希望中國仿辦。而在國人自己的譯著中最早提及鐵路火輪車的,則首推林則徐的四洲志,但可惜的是《四洲志》對於鐵路的介紹僅限於美國一地,對於鐵路的發源地英國卻無隻字;另外,此書的作者和譯者似乎都不了解火輪車與鐵路的相關性,往往將行走馬車的鐵轍路,與行走火車的鐵路混為一談。而這樣知識上的混淆情形,也出現在魏源的海國圖志當中。鐵路知識的傳入,對於中國而言,尚未形成興築鐵路的動力。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英國鐵路專家史蒂芬生來華,提倡修建鐵路。他提出了可先試辦津京、蘇滬、廣州至佛山等利潤豐厚的路線,以作為開創風氣之先。但他的想法得不到時人的支持。而後英商杜蘭德在同治四年,在北京宣武門外,自行鋪設小段鐵路,希望使中國瞭解到鐵路的利益。此鐵路僅長里許,且是使用人力推車,但仍引起許多注意,最後也被步軍統領衙門命令拆除。而同一時間,上海的英商亦開始組織淞滬鐵路公司,舉魯賓遜為工程師,希望透過修築淞滬鐵路來改善上海到吳淞的交通。但最後英商在購地面臨地主的高價勒索與自身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築路工程不得不面臨停頓的命運。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21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431.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