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胡適的實驗主義
胡適,安徽人,本名胡洪騂。光緒11年(1885)生於上海,民國51年(1962)病逝台北,享年71歲。父親胡鐵花在光緒18-21年(1892-1895)做過台東知州,胡適兩、三歲的時候就到過台灣。1895年台灣割日,胡鐵花離台後病死在廈門,胡適靠母親馮氏扶養長大。光緒30年(1904)時,胡適從安徽到上海讀中學,次年讀到嚴復所譯《天演論》,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學說的影響,當年即以「適之」為號,宣統2年(1910)改名胡適。此期間,對胡適影響比較大的書,除《天演論》外,尚有嚴復所譯的《群己權界論》(《自由論》)、梁啟超所撰的《新民說》等。1910年胡適考上官費留美,初在康乃爾大學習農,191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習哲學,拜杜威(John Dowey)為師。杜威是實驗主義哲學大師,從此以後,實驗主義就成為胡適思想和行為的指針。1916年胡適開始致力於白話文運動,是受實驗主義的影響,因為實驗主義又稱工具主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時的中國仍用古代人的文體、文句來傳播知識、思想、感情,所以胡適要把文學的工具加以改良。胡適一生出版的專書和發表的學術論文、時論、及一般性的文章,據初步統計,共2346種。就所用語文言,日文11種,英文239種,中文2096種,中文佔89%。就中西學術的比重言,純粹介紹西學者146種,約佔全部著作的6%,可以看出胡適在心靈上是中國的,而非西方的。在胡適的諸多譯著中,其內容對思想啟蒙發生重大影響者,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實驗主義,其二自由主義。實驗主義是胡適在美國留學期間所習得的一種哲學、在一生中宣揚最多者。實驗主義的哲學是受19世紀科學發展的影響而產生的,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科學家們認為科學的定律是可變的,目前所有的科學定律只是一些最適合的假設。不僅科學定律會因新的研究發現而改變,在西洋哲學中一向認定的物種不變,也因達爾文的《物種原始》一書而動搖。實驗主義不承認真理就是永遠的真理,只承認一切的真理都是應用的假設,假設的真不真,需要靠實驗來驗證。胡適所講的實驗主義是一種處世態度和治學方法。無論處世和治學,均抱持存疑的態度,有疑之後即用時驗的方法來解決。胡適自承,他的懷疑態度來自英國學者赫胥黎(Thomas H. Huxley)的存疑論(agnosticism)。前面講嚴復時曾介紹赫胥黎,胡適說,赫胥黎叫他怎樣懷疑、教他把一切學說都當作待證的假設。這可以說是實驗主義的第一步。對事物既有懷疑,便需要設法求證,這便是杜威的實驗主義的第二步。實驗主義用在治學上,其要義凡二:1.一切學說、理想,一切知識都只是待證的假設,非天經地義;2.一切學說與理想都須用實行來試驗過,實驗是真理唯一的試金石。實驗主義中的懷疑和求證,在中國的學術傳統中早已有之,東漢的王充、南宋的朱熹等,在治學上都有懷疑態度,而清代的考證學更注重證據。何以胡適把他的懷疑態度和求證方法歸功於赫胥黎和杜威?據余英時的研究,胡適在接觸到赫胥黎的懷疑論和杜威的實驗主義之後,他的懷疑和求證的治學方法才較有系統。1919年他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以後,一生都應用和宣揚這種方法。他應用這種方法,考證了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等小說和水經注等古籍,目的之一在為他的治學方法作示範。至於宣揚這種治學方法,直到1958年他在台灣各地演講,仍宣揚他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胡適宣揚的實驗主義,據1940年代中國著名哲學家賀麟的觀察,「在五四運動前後十年支配中國整個思想界」。1980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李新也認為,「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實驗主義和改良主義的影響,明顯地勝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論。」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501
下載數:4
點讚數:1
分享數: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399.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