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各國態度與軍事動員
奧匈帝國對於塞爾維亞的答覆所以毫不妥協的態度,來自於前述的刺殺事件發生之後,歐洲各國早已萌生戰爭意識而蠢蠢欲動,各國藉著這次的國際衝突機會,紛紛摩拳擦掌,希望藉此良機拓展自己的國家勢力。早在7月18日,俄國外交大使就警告奧匈帝國,基於同為斯拉夫民族的精神,絕對不容許塞爾維亞遭受到任何屈辱。7月24日,德國大使亦接到俄國傳來的訊息:「我們並不憎恨奧匈帝國,而是看不起它。它正在找尋藉口藉以吞併塞爾維亞,但這樣一來,俄國將向它宣戰。」這樣的接近於恐嚇的話語,俄國得到了法國的支持。7月20日,法國總統訪問聖彼得堡以增強俄國的堅定的同盟信心,不要做出任何令三國協約蒙羞的妥協,法國亦警告奧匈帝國:「俄國人民是塞爾維亞人真誠、熱情的朋友。俄國則擁有一個強大的盟友,那就是法國。」在這個緊張時刻,德國卻展現出一副曖昧不明的態度。德國針對刺殺事件發表深感震驚和遺憾的聲明,但一直等到俄國的大動作之後,德國才慢慢展露出它的真面目。德國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1941)的態度是:對於塞爾維亞的懲罰不可以有任何的拖延。其立場的展現是希望利用既定事實來與其他強國對抗。6月30日,威廉二世聲稱:「現在就應該採取行動,不然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必須教訓塞爾維亞人,這是絕不能拖延。」奧匈帝國被告知:德國皇帝將依照條約規定的義務和兩國之間淵遠流長的友誼,支持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正式在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原本兩國的國力懸殊,應該是一個一面倒的戰爭,卻因為前述俄國的態度,使得這場衝突越演越烈,很快的變成一場大規模的戰爭。2月24日,俄國政府以部分動員軍隊的措施來回應奧匈帝國針對塞爾維亞的軍事行動,但是到了7月30日,由於俄國軍隊當中的主戰派提出了「向俄國這樣地域遼闊的國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使軍事機器開動起來」這樣的理由,說服了沙皇發布總動員令,俄軍的敵人並不只有塞爾維亞,也包括了德國。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8月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立國時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又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和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60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189.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