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整頓殘餘艦隊與購買新艦
點閱數:293 次 下載次數:1 次
整頓殘餘艦隊與購買新艦
web
海軍部

甲午戰後,北洋艦隊軍艦所剩無幾,南洋艦隊軍艦亦多殘破,不堪使用,光緒三十一年(1905),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周馥建議將南洋、北洋現有艦船,合為一軍。宣統元年,清廷任命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尚書鐵良、提督薩鎮冰等人,負責籌建海軍工作。其後又任命貝勒載洵、提督薩鎮冰為籌辦海軍大臣,是年冬,正式成立海軍部,次年,清廷任命貝勒載洵為海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統制(海軍總司令)。甲午戰後,清廷認為日本的獲勝,是由於不斷向國外採購新艦,因此才能超越北洋艦隊。故許多官員認為「興復海軍,宜於洋廠訂造軍艦」。結果,從甲午戰後到宣統退位(1895-1911)16年間,清廷向國外購買巡洋艦6艘(海天、海圻、海籌、海容、海琛、肇和),驅逐艦2艘(飛霆、飛鷹)、魚雷艇12艘、砲艇14艘,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巡洋艦隊與長江艦隊。不過,甲午戰後,西方與日本的海軍發展突飛猛進,由鐵甲艦發展而來的「戰鬥艦」成為海軍主力,列強無不積極製造或購買戰鬥艦。清朝海軍因缺乏戰鬥艦,海軍實力在世界各國當中日趨低落。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1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