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稅分成「住稅」與「過稅」兩種。過稅即通行稅,住稅即營業稅。楊炎推行「兩稅法」時,規定行商在所在州縣稅三十之一,這是住稅而非過稅。唐代的過稅,計貨物之價,每千錢稅二十,竹木茶漆則稅十分之一。唐代後期,藩鎮割據,地方藩鎮往往擅置關卡,任意徵收過稅,造成百姓商旅沈重的負擔。唐昭宗時曾下詔:「自今以後,畿內軍鎮,不得擅於要路及市井津渡,妄置率稅雜物及牛馬豬羊之類,其有違犯者,有人糾告,以枉法贓論。諸鎮縣節度及諸津渡,訪聞每年興販百姓,廣有邀求,致令停滯,切令兩軍京兆府差人覺查痛斷。」可見當時地方濫設關卡徵稅,導致商旅停滯。不過,由於地方藩鎮經常不服從中央命令,這道詔令的實際效果,是十分有限的。關於鹽、茶、酒的買賣,唐代後期亦徵收商稅。鹽為民生必需品,唐初,鹽的買賣由官方壟斷。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劉晏建議於產鹽之地設置鹽官,向鹽戶買鹽,然後加價賣給商人,任由商人販賣,如此則「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此外,德宗貞元九年(793),又依劉滂的建議,徵收茶稅,於產茶州縣與商人要路,每十稅一。代宗廣德二年(764),下詔「天下州各量定酤酒戶,隨月納稅。」亦即按月向賣酒戶徵收酒稅。另外,外國商船到安南、廣州等港口貿易,須納「舶腳」,亦即一種海關的關稅。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