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利瑪竇(Matteo Ricci)
利瑪竇(Matteo Ricci)在神宗篤曆十年(1592)到達澳門,入境隨俗,他體會到儒家文化對漢民族的影響,必須嫻熟中文及中國聖賢的典籍,否則無法被儒家知識份子接受。故利瑪竇身穿儒服,苦讀中文,結識學者。利瑪竇了解宋明理學的宇宙生成論及形上學,不可能接受有神論,所以他肯定先秦儒家,並徵引「天」的觀念,以證明中國人原來相信有神。利瑪竇深信,基督教信仰可以補充中國文化的不足。他向神宗獻天主像、聖母像、自鳴鐘、《萬國輿圖》、西琴等器物。神宗因喜愛自鳴鐘及西琴,特准利瑪竇留在京師。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神宗以國內反對天主教者日眾,乃下令禁止外人傳教,將教士逐至澳門,並封禁教堂。其後滿洲崛起形成威脅,明廷希望改良銃砲,於是在遣使臣至澳門,命令龍華民(Nicolo Longobardi)、艾儒略(Giulio Aleni)等傳教士製造銃砲。明政府接受西方傳教士是為了科學技術的幫助,明代皇帝也只有思宗及南明的桂王信仰天主教。利瑪竇傳教的特色用西洋精奇器物吸引人們的注意:利瑪竇在廣東肇慶傳教時,曾將自鳴鐘、三稜鏡等分贈地方官紳,並公開陳列,供人觀賞。他也向明神宗進獻了西書西琴等物品,耶穌會在北京的傳教得以展開。結交中國朝野人士獲得支持:利瑪竇不斷擴大活動地域和聯絡範圍,例如肇慶、南京、蘇州等地。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他所結識的朋友已遍布明朝十五省中的十省,且多為王公官紳和名流。學習中國語言,順應中國禮俗,消除傳教阻力:利瑪竇初來中國時,穿和尚僧服,以西僧自居,後來便改著儒服,自稱儒生,抵達北京後更以尊儒為號召,利用儒家學說來論證基督教義,允許教徒祭孔祀祖。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撰寫《萬國輿圖》介紹五大洲。他一生著述二十餘種,對西方天文、曆算、輿地、測量、建築、繪畫、音樂等新知的傳播,貢獻很大。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76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04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