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獨立戰爭與蘇伊士運河危機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佈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戰爭中逃離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1952年,埃及軍隊的軍官們發動政變,推翻了舊政府的的君主政權。新政府拋棄了舊政府親西方的政策,採用民族主義政策,這導致了西方國家和以色列開始因為蘇伊士運河,進而與埃及發生爭端。1956年,以色列和埃及雙方的矛盾開始逐漸升級,時常襲擊對方領土,由納賽爾總統(Gamal Abdel Nasser,1918-1970)領導的埃及政府於是關閉了亞喀巴灣,阻止以色列船隻使用蘇伊士運河。與此同時,實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新政府與西方國家漸行漸遠,公開反對英國在中東建立的軍事組織巴格達條約組織,並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發展親密關係。這引起美國方面的不滿,逐宣布停止向埃及提供援助修建水壩。1956年7月26日,納塞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通過運河的收入來獨自修建水壩。由於蘇伊士運河是歐洲國家到東方貿易的重要航道,而且英國企業和銀行擁有運河44%的股份,納塞爾的決定引起英法兩國的極度不滿。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兩國的支持下,突然入侵了加薩走廊和西奈半島,並迅速向運河區挺進。次日英法兩國向埃及、以色列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兩國立即停火,並從運河兩岸各向後撤退10公里。以色列方面接受停火,但納塞爾總統拒絕,從而為英法兩國入侵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並推翻納塞爾政權提供了藉口。10月31日,英法兩國調動了100多艘艦艇,200餘架飛機對埃及進行轟炸並摧毀埃及的空軍力量。11月5日,英軍第三空降營的1000多名傘兵在塞得港登陸,從而佔領了運河部分地區,在西奈的埃及主力軍隊不得不後撤保衛運河,讓以色列乘虛而入,佔領整個西奈半島。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作為三國盟友的美國也不滿這次秘密行動,他們將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義的再次體現。美國總統艾森豪直接致電英國首相艾登施壓。經濟上,美國政府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磅匯率浮動並貶值15%,同時否決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亦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也提交議案要求英法立即撤軍,遭到英法兩國否決後又敦促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正式通過決議要求停止戰爭並從埃及撤除所有外國軍隊。另一方面,忙於匈牙利事件的蘇聯也插手蘇伊士運河危機,甚至警告英法兩國,必要時蘇聯將動用核武器(雖然北約的情報顯示蘇聯當時根本沒有能夠直接從本土襲擊巴黎或倫敦的飛彈)。美蘇兩國的介入動機各不相同:美國希望能夠拉攏一批剛剛從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統治底下獨立出來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避免他們倒向蘇聯陣營;而蘇聯則能通過插手蘇伊士運河危機淡化國際社會對其出兵匈牙利的關注。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島。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56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015.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