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球民族主義」這種根植於體育競賽項目中的意識型態,在台灣社會的出現是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1970年代,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然而在國際情勢的發展上,隨著第三世界的興起和冷戰對峙局面的逐漸消退等風潮,外交局面對於台灣已經越來越顯得不利。而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9年中美斷交,更是使台灣的國際地位嚴重下挫。當時的台灣社會,其實急需一個窗口來發洩這樣的鬱悶,並且展現自身逐漸加強的經濟實力。因此棒球場上的勝利,就等於國力的宣揚,同時帶有鼓舞「民心士氣」的作用。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即便在威廉波特所舉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只不過是一個屬於小學生夏令營性質的比賽,卻對當時的台灣民眾來說,有著極大的精神補償作用。就在這種英雄式的崇拜,以及媒體推波助瀾的氣氛中,「拿下冠軍到美國」幾成了每一支台灣少隊組隊的唯一目標,訓練方式也仿效職業球隊,因此培養下來的實力當然高人一等,少棒也成了當時的全民關心的運動。每支參賽隊伍都是奪標取向,進一步造成了1970到1990年間,只要能拿到全國冠軍,幾乎就等同於世界冠軍的情況。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