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元年(1851)寧波的傳教士馬高溫(Daniel J. Macgowan)以中文寫成《哲學年鑑》,裡頭將電報原理解釋得相當詳細。此書被上海的北華捷報(The North China Herald)詳細報導,並呼籲架設電線以利傳播的好處引起上海洋商強烈關注。道光二十七年(1847)遠渡美國的林鍼在《西海紀遊草》中這樣描述電報:「巧驛傳密事急郵,支聯脈絡,暗用廿六文字,隔省俄通。」這是現今能找到最早與電報有關的文字記載,其中以廿六文字當作密碼傳遞消息的狀況指的就是摩斯電碼。電報早期的介紹傳播多為洋人之功,尤其是駐華使節、海關稅務司以及任職於海關的洋人及其教會,與所辦報紙的大力提倡。電報知識傳入中國的早期(約在咸豐以後),名詞相當多樣,銅線是較為常見的稱呼,但後來有飛線、電機、電氣、信線、通信鐵線法、通線等稱法。光緒以後,所有名稱逐漸統一為電線、電報兩種,通常在當作一整體名稱時,稱做「電報」;而在指稱架設對象時,則稱為「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