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皇民化布袋戲及反共愛國劇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成立皇民奉公會,禁止台灣民間戲劇的演出。此時的台灣布袋戲發展不得不進行一些改變來符合日本人的要求,以避免被全面禁絕的命運,所以在黃得時等人的奔走之下,准許全台留下七個布袋戲團;例如台北陳水井「新國風人形劇團」、台北謝得「小西園人形劇團」、虎尾黃海岱「五洲園人形劇團」、西螺鍾任祥「新興人形劇團」…等,演出內容及型態配合日人要求,而作相應的改變,故稱為「皇民化布袋戲」,又稱「新人形劇」。皇民化布袋戲的特點除了配合日人以日本故事、日式木偶裝扮、日語口白的演出外,也有不少突破傳統布袋戲的演出方式,例如後場配樂的部分開始加入留聲機或西洋音樂,舞台背景增設立體彩繪的佈景以及新劇場觀念的介入等,都開啟了台灣布袋戲「非鑼鼓」的演出方式。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原本被壓抑的布袋戲班又開始活絡了起來。但二二八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又開始禁止台灣布袋戲團公開的演出,於是開始出現內台戲。之後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又戰敗撤退台灣,讓台灣布袋戲團的發展又受到了抑制,布袋戲團為了生存發展,配合政府反共愛國的政策號召,出現了「反共愛國布袋戲」。除了全場表演反共愛國劇外,每當劇團參加戲劇比賽或是主戲上演前,都會有一場約半小時的政令宣導劇,戲偶多是梳著西裝頭,帶著兵帽的現代人型尪仔頭,戲服也多採用現代的服裝式樣,甚至連機關槍、戰車都成了表演時的道具,這樣的演出雖然配合了政府政策的教條式宣傳,但在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史上,也成了有趣的一頁。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41
下載數:7
點讚數:1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72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