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乙未割台前後,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漸漸由南管調轉變為以北管調為主。北管戲又稱亂彈戲,其特色在於音樂的迅捷明快、熱鬧喧嘩,原本搭配的布袋戲劇本和南管戲的一樣,都是採用前輩演師從大陸漳、泉帶來的「籠底戲」,但後來逐漸引用改編自章回小說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七俠五義》等劇本,「劍俠戲」於焉誕生,並形成一股新的風潮。自此,台灣布袋戲才產生結構上的改變,由戲曲式轉向為戲劇式的演出。劍俠戲主角多是身懷絕藝的江湖奇俠、武林人士、朝廷武官等等,內容多以蕩平匪寇、除暴安良、降妖除魔為主。此外,劍俠戲的戲偶也跳脫傳統戲偶的限制,讓布袋戲演師們在這些主角的動作身段上能加入許多拳打腳踢、縱身跳躍的功夫,使觀眾看起來更緊張刺激。這樣的原創精神,除了在當時引起熱烈的迴響外,也成為日後金光布袋戲乃至影視布袋戲發展的重要先驅。而當時著名的演師包括有:新莊「小西園」的許天扶(1893-1955)、台北「亦宛然」的李天祿(1910-1998)、虎尾「五洲園」的黃海岱(1901-2007)、西螺「新興閣」鍾任祥(1911-1980)等,他們是當時社會上有名的布袋戲師父,對於近代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