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咖啡悲歌
當咖啡成為歐陸社會普遍的飲品之際,對於咖啡的需求量自然與日俱增,各國無不想取得更多的咖啡,以減緩資金外流。於是,西印度群島與印尼群島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栽培地點,但在將近一個世紀的大量開墾後,西印度群島地力衰退,歐陸國家又將眼光轉向另一個處女地,即是鄰近的中南美洲。以巴西為例,十八世紀的巴西東南部是礦產區,未曾栽種農作物,十九世紀,當礦產開發殆盡時,咖啡業趁勢而起,於此同時,里約熱內盧進口的黑奴數量激增,從1825年的26254人一躍成為1828年的43555人,當時巴西引進的奴工超過百萬,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黑奴過著非人的生活,農場主人想盡辦法要將其所有的精力搾乾,甚至有些黑奴還成為主人洩慾的對象。奴隸被毆或是殺害,業主無須受到公審,屍體常就地變成農場的肥料。另外,咖啡的種植也對熱帶雨林造成極大的破壞,工人會在每年的五至七月,大量砍伐樹木,並火燒林地,而後再灑上肥料,種下咖啡苗。巴西多採用無遮蔭的栽培法,這種方法極容易耗盡土壤養分,當咖啡歉收時,巴西農民就會任其荒蕪,另闢新田,無形中加快了雨林的消失,而遭破壞的部份更要花數個世紀以上也未能恢復原貌。至於印尼群島的處境也不比中南美洲好,當地原住民是被剝削的一群,當時每一戶原住民必須?荷蘭照顧650株的咖啡樹,而只有微薄的工資。荷蘭人以獨裁的手段,壓迫當地原住民,成為唯一的贏家。不過,種植咖啡的榮景卻因為咖啡樹的病變而大受打擊,1869年的錫蘭是最早受到咖啡鏽蝕病侵擾的地區,咖啡樹一旦染上鏽蝕病,樹葉背面初期會呈現黃褐色斑點,逐漸轉成暗褐的鏽斑,並會製造橘色孢子,四處擴散,當所有的樹葉被鏽蝕後,樹木就會枯死。對於造成鏽蝕病的原因,學者有各種的看法,但真正的元兇乃是單一的耕作,當人類過度的干預自然生態,終究會遭到反撲。1886年已有作家預言爪哇的咖啡樹將步入錫蘭的後塵,果不其然,遭鏽蝕病大量侵襲的印尼甚至被迫改種茶樹,而業主也開始尋找更能抵抗鏽蝕病的咖啡種,促使羅布斯塔種的盛行。有趣的是,咖啡的供應量卻仍逐年上升,其背後的原因在於美國強烈的需求,而美國人對於咖啡的愛好,也讓咖啡走向另一種新的發展路線。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13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64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