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領時期臺灣的書院,其格局多為三進之建築。所謂一進係指橫向一列之房屋,三進即三列房屋。以兩進式書院格局為例,第一進(前座)稱儀門,第二進(後座)為講堂,中間為空地廣場,東西兩廂為學齋(學舍、書舍),門窗常見兩種格式。祭祀空間或是附於講堂,或另設別院。書院建築前後四個角落房間,常為浴室、廚房、寢室、儲藏室等。清領時期臺灣三進式書院之格局,通常第一進(前座)為門廳,有時建有門樓牌坊、東西閣。第二進(中座)為講堂,多為三間建築,大的書院有五間。有些書院如以中座或樓上為文昌閣、魁星樓者,講堂會設於後座。第三進(後座)多設計為魁星樓、文昌閣、尊經閣、澄觀閣等,少數做為寢室。東西兩側的廂房或學齋多設於建築後段,只有生童人數多時才全部作為學齋。第二進至第三進之空地,常設亭臺、水池或花園等造景。清領時期臺灣四進式書院之格局,通常第一進(前座)為大門;第二進(二座)或為講堂或為大堂;第三進(三座)或為大堂、客廳,或為講堂;第四進(後座)為魁星樓、文昌閣、尊經閣、御書樓。有時先賢祠、五子祠也建於此進。左右兩廂房為學齋,但房間數量多者,常以前院兩側廂房置福德祠、先賢堂、書樓等。一般祠堂放在講堂後面,主要原因在於書院建築,以後進房屋最為尊貴;另外則是認為講堂之學術根源,係從後面之祠堂而來。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