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清廷對台灣施政的補救
事變期間,林爽文在圍攻諸羅縣城上花費最多的力氣,柴大紀與城內民眾合力守城,最令乾隆動容。在事件結束之前,早就對柴大紀多所提拔與賞賜,認為縣民「急功嚮義,眾志成城,應賜嘉名,以旌斯邑」,故於1787年(乾隆52年)11月3日,將諸羅改名為嘉義,沿用至今。林爽文在大里杙揭竿而起,會黨勢力迅速擴張,雖打著抗清惡政的口號,但由於組成份子素質良莠不齊,對一般百造成很大的侵擾。義民們與官兵通力合作,強大的反制力量對台灣社會秩序的恢復,有著正面的意義。然而,當林爽文等眾伏法之後,義民組織隨即遭到官方的壓抑與裁撤,不僅下令義民團體繳交刀矛,改鑄農具,更嚴禁私造器械、旗幟。觀察清廷弱化義民力量的種種措施,可見防止地方勢力的擴張,一直是有清治理台灣的手段。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4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600.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