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政治優勢衰退
911事件?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政治投下一顆震撼彈,該事件也成為美國參與國際政治態度的重要分水嶺。在事件以前,小布希政府以強勢的單邊主義作為對外交往的策略,在新保守主義份子的牽引下,美國對於許多重要的國際議題採取堅決的反對態度,從退出《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 ABMT)到拒絕批准《國際刑事法庭羅馬規約》(Rome Statute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皆顯示出美國自以為是與唯我獨尊的氣勢。對於逐漸崛起的中國,小布希也一反柯林頓政府時期所訂下的「戰略夥伴關係」的交往框架,進而提出「戰略競爭者」的假想敵模式,以此博取美國民眾對「大美國思想」的支持。但在911事件之後,小布希政府無須再塑造假想敵,而是以恐怖份子、恐怖主義以及在其背後支持的所謂「流氓國家」為其打擊的對象,小布希在國情咨文中提及,伊拉克、伊朗與北韓皆是所謂的邪惡軸心(axis of evil),美國的責任就是要結合盟友,共同遏止這些邪惡國家造成的安全威脅。2003年,美國進攻伊拉克,正顯示了美國與其所認知的邪惡勢力奮戰到底的決心。911事件也改變了美國與其他區域的關係,?了尋求各國的支持,布希強調要改善與歐洲國家之間的關係。他指派資深的顧問休斯(Karen Hughes)主掌改善美國在國際間的公共形象,並且強調美國在全球推廣民主和人權的理想。布希也大力讚揚在喬治亞和烏克蘭的民主運動,並且支持阿巴斯擔任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主席。在他領導與國際施壓下,敘利亞也從黎巴嫩撤軍。2006年3月,布希拜訪了印度,重新聯繫兩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核子能源和反恐行動的合作上。事實上,小布希政府並無法有效地協助伊拉克新政府控制國內局勢,伊拉克內部各派系之間的矛盾、恐怖主義的盛行,也讓伊拉克民眾深感恐懼,至於駐紮在伊拉克的美國士兵更成為襲擊的目標,駐伊美軍死亡人數遠遠超過對伊戰爭時的傷亡人數。此外,隨後爆發的關塔那摩灣事件(Guantanamo Bay)、虐囚門事件、卡崔娜颶風(Hurrican Katrina)、以及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ant NSA)非法監聽民間通信的爭議。這些因素累積起來,使得共和黨在2006年期中選舉裡,如同布希所承認的,遭受一次挫敗的重擊。期中選舉結束的第二天,小布希立即撤換了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由中央情報局前局長蓋茨(Robert Gates)接任。倫斯斐的下臺,正意味著小布希承認伊拉克政策的失當。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07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58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