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軍事科技大對抗
二戰之後,國際進入美蘇爭霸的冷戰格局,這兩大超強在政治、軍事、經濟各領域互相競賽,其中又以軍備競賽最值得注意,因為權力政治下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促使各國?維護自身利益而陷入一場無論範圍與深度都相當廣泛的軍備擴張,從而發展出來的重要軍事科技,甚或可能使全人類走上滅亡之途。縱觀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可以權力對比的變化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所謂「美國壟斷核武時期」(1945~1950),在此階段中,雖然美國擁有的原子彈數量與毀滅能力有限,且其技術上停留在「核分裂」階段,但由於並未出現可與其匹敵的國家,致使美國暫時取得核壟斷的優越地位。不過,由於韓戰爆發所形成的軍事對立與蘇聯在1949年試爆原子彈成功的事實,儘管美國隨後於1952年以「核融合」技術試爆了氫彈,使其在技術上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但卻已失去原先壟斷的優勢。第二階段稱為「美國核武主宰時期」(1951~1957),美國在這個階段中非但擁有先進的製作技術,更重要的是具備「投射能力」,此即是可透過蘇聯所缺少的長程轟炸機(B-52)將武器直接射向重要的戰略目標,不過,蘇聯在1957年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代表其克服了投射技術上的障礙,也縮減了雙方的實力差距。第三階段是「美國優勢時期」(1958~1966),蘇聯於此時開始利用衛星技術來發展洲際飛彈,1962年也拉攏古巴,希望藉此提升美國的戰略壓力,這無形中也使兩國間的對比關係產生微妙變化。第四階段是「美蘇實力平衡期」(1967~1979),由於越南戰爭的失利,造成美國政治、經濟的壓力,即便雙方在洲際飛彈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的發展,美國國內卻開始一連串裁減軍備的輿論聲浪,此外,雖然美國仍舊在質量上保持領先,但蘇聯所有的核武毀滅力,卻使此一領先失去其意義,也就是說,雙方以處於「相互保證毀滅」的安全困境之中,因此,美蘇雙方展開兩次的「限武」談判(SALT)。第五階段是「相互軍備管制時期」(1980~1991),此時雖有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行動與美國雷根總統的「星戰計畫」(Star War)的出台,而使雙方的衝突程度再度上升,但同時所舉行的一連串限武談判,卻也宣示著美蘇兩國的軍備競賽將劃下句點。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0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57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