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提及「因某些人為的關係,使我們捲入歐洲政治常見的變動或盟國與敵對國之間的分分合合,這絕非明智之舉。美國應秉持不介入且維持隔離的態勢,使我們得以走不同的方向。」這也決定了美國建國初期的外交策略。由於歐洲戰爭不斷的根源在於外交運作的爾虞我詐,歐洲領導人堅信在個別利益的相互競逐之後,最後終究會歸於和諧的狀態,並以此來建構所謂的國際體系。然而,美國堅信世界應由彼此合作的夥伴組成,並非互相猜忌的敵人,這也否定了歐洲領導人的主張,更高舉了國家應具備的道德原則。因此,美國認為唯有先實踐民主,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方能成為世界的模範與自由的象徵,所以,美國此時的外交政策十分單純:即是實現國家天定的命運與避免海外情勢的糾葛。這種獨善其身的外交理念,在門羅主義中表露無遺。1810~1820年,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掀起一陣革命的風潮,西國由於國內的動亂而無以為繼,此時法、俄等歐陸國家欲趁此一機會染指美洲,此一舉動引起英國的重視與強烈的反對,英國首相坎寧(George Canning 1770-1827)極力遊說美國共同採取行動,以阻止法、俄插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1817年,門羅就任美國總統,有鑒於美國不願見到歐洲各國插足南美的獨立,故決定加強與英國的合作。在權衡當時的國際情勢與參考了前任總統與國務卿的建議之後,1823年12月2日,門羅總統在給國會的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門羅宣言」:反對殖民,反對歐洲列強介入美洲事務,任何的介入皆被視為不友善的行動;承認美洲既有各殖民地的獨立,美國絕不介入歐洲事務。從上述內容可以得知,此一宣言並非僅是原則性的宣示,它更大膽地警告歐陸各國,美國?維護美洲不可侵犯的地位將不惜一戰,這意味著美國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卻也蘊藏著美國對中南美洲的野心。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