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蘇維埃的五年經濟計畫
俄羅斯自古以來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其工業革命遲至19世紀晚期才展開,而且工商業的發展有限。蘇聯建立後,早期為了抵禦國內外的反叛勢力與列強侵逼,採取“戰時共產主義”(War Communism,1918-1921)以支撐戰事;國內戰爭結束後,又實行“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1921-1925),來恢復因戰亂而殘破不堪的社會經濟,國內雖然蘊含著豐沛的礦藏,還有充裕的人力,但工業化的腳步,仍然走得跌跌撞撞,無法大幅成長。1924年,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8-1953)執政,亟欲使蘇聯從農業國一舉躍升成為工業大國,並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1928年,開始推行五年期的計劃經濟,在兩個「五年計劃」(Five-Year Plan)的經濟政策推動下,蘇聯全力發展重工業,將工業的總產值大幅提升。1938年,蘇聯已經建立起強大的工業基礎,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但在過於追求工業發展的政策下,造成農業發展緩慢,民生經濟的腳步跟不上工業發展,人民生活並未提升;過份強調產量與產值,造成了生產品質的低劣。「五年計劃」經濟政策的實行,除以發展工業為主;在農業上,1929年,為因應當時爆發的糧荒問題,史達林採取農業集體化(Collectivisation)的高壓政策,確保糧食的收購穩定,消滅國內的富農階層,數百萬富農被迫流放到西伯利亞與中亞地區。1930年,更推行集體農場(Kolkhoz)的生產制度,強迫農民加入國家所設置的集體農場,在農場中集體勞動、吃住,過著違反人性的生活方式,造成農民消極怠工的行為,生產力低落,農業產值大減,各地發生饑荒,大量的農民慘遭餓死。史達林於1928年代開始推行的「五年計劃」經濟政策,雖然成功地使蘇聯的農工業獲得大幅發展,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成為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但也因過度迅速發展工業,造成產業發展失衡,巨額產值數字的背後,是靠著犧牲大眾的血汗,甚至是生命所換來的,其代價不可謂不大。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523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34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