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休閒時間的出現
日治時期,政府引進西方的星期制,改變民眾的生活作息,使得民眾閒暇時間增加,促進休閒活動的發展。若以一天來計算,休閒時間必須是一天的時間中扣除維持生理和生計所需要的睡眠、工作時間,所剩餘的時間是可從事休閒活動的最大範圍時間。休閒活動的出現必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才會出現,人們滿足食衣住行後才有能力進行休閒活動。台灣的休閒概念形成於日治時期,明治維新後日本積極西化,歐美的觀念不斷引進日本,休閒旅遊的概念也漸漸進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台灣在日本政策的影響下,也培養出休閒活動的概念。休閒是一種社會現象,其形成背後必然有許多的要素。時間觀念的改變、經濟發展、閒暇時間的出現、休閒旅遊及時尚概念的萌芽,都是造成日治時期台灣休閒活動發展的主要原因。傳統社會中認為「勤有功,戲無益」。從1924年《台灣民報》中可以發現,這樣的觀念已經改變。《台灣民報》載稱:「如果我們年輕人要得到真正的美滿的、愉快的、適宜的生活,那便不對於遊戲、工作、休息三者,各給他一個恰當的待遇!…所以『勤有功戲無益』這句成語打破了,我們只可以說,勤有功的,但過份的勤,卻是有害的。戲是無益的,但正當的戲,卻是有益的。」台灣總督府制訂「官廳執務時間表」,規定官員上下班、午休及假日時間,上班時間30分鐘未到者則視為「遲到」,每天上班時官員要在出勤簿上簽到。休閒時間的出現與政府訂定的作息時間有重要關係。上、下班有明確的時間,工作與生活就得以脫離,而假日的出現,使人們可以享受更多自在的休閒生活。星期日為休假日,學校在星期六下午也不上課。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70
下載數:6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31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