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領以前,荷蘭時代水利開發主要以井為主,並集中在台南,其功能主要是飲用而非灌溉,到了鄭氏時代,逐漸往高雄移動,灌溉功能為主的埤漸漸增多,迨至清領時期的水利開發大可以分為四個時期:首先是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旱災時常發生,促使政府鼓勵民間投資水圳建設,之後隨著禁令的放寬以及漢人拓墾的開展,水利興築擴張到中部一帶,如半線、大甲溪、芎林溪等處。乾隆、嘉慶年間,擴張到中北部如桃竹苗一帶和台北平原淡水河各支流,在北部的興築在乾隆年間達到高峰,有名如霧裡薛圳、 公圳。道光、咸豐年間,由於對稻米的擴大需求,導致更進一步的埤圳修築,其中高雄因曹公圳開發而有突破性發展。同治、光緒年間,東部變成另一處水利重點,其他各地水資源也獲得更進一步的利用。綜合說來,就開發腳步而言,各地埤圳興築由南向北、由西向東,之後針對各地情況,而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就埤圳設施而言,由一開始的小型埤到中、大型圳,而後因開發深入,例如桃園之類的地區又浮現大量的埤設施;就時間分佈來說,清領時期總計興修了九百六十六個埤圳,康熙年間約佔10.7%、乾隆年間約佔14.5%、嘉慶年間約佔7.1%、道光年間約佔17.18%、光緒年間約佔35.5%,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就空間分佈來說,高雄(238個)、宜蘭(111個)、新竹(106個)、屏東(106個)乃四個水利開發數量最多的地區。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