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醫學教育機構的發展
1897年臺北病院院長山口秀高試辦「土人醫師養成所」(即「臺北病院附屬土人醫學講習所」),主要招收「國語傳習所」日語教育六個月以上的臺灣人,起初招生不易,幸而甚多馬偕創辦的牛津學堂、偕醫館子弟參加。1899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山口擔任第一任校長,「講習所」學生?入「醫學校」,新式醫學教育正式開始。1918年「醫學校」設置「專門部」,招收中學畢業生,修業年限四年,為專科學制的開始。相較於「醫學校」招收臺灣人,「專門部」僅招收日本人子弟,隔年「醫學專門學校」設立,「專門部」學生遂併入「醫學專門學校」。1919年臺灣總督府公佈〈臺灣教育令〉設置專門學校以實施專科教育,「醫學校」於同年四月升格為「醫學專門學校」,學制為八年制,預科四年,本科四年,同時設立「熱帶醫學專攻科」,招收日本國內學生就讀,修業一年,為全日本唯一的熱帶醫學課程。1922年「醫學專門學校」改稱「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簡稱「臺北醫專」。1936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醫學部」,招收高等學校畢業生,修業年限四年,畢業後授與醫學士學位,並具醫師資格,為臺灣醫學士教育的開始。1938年「台北醫院」改名「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簡稱帝大醫院),隸屬「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使醫療服務、教學、研究三者為一體。在此之前,「醫學校」、「台北醫專」及「台北醫院」都是不同的行政機構,聯繫關係薄弱;「帝大醫院」成立後,使大學醫院正式成為「醫學部」學生的實習場所,教師亦為主治醫師,診療、教學、研究合而為一,奠定大學醫院在學術上與教學上的地位。「台北帝國大學」成立之後,由於帝國大學經費較充裕,「台北醫專」校長堀內次雄等人建議將「台北醫專」從總督府管轄改為隸屬於「台北帝國大學」,獲得許可,「台北醫專」遂於1936年4月改名為「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招收中學畢業生入學,修業年限四年,可說是「台北醫專」的延續,原醫專校長堀內次雄辭職,由醫學部部長主理事務。換言之,此時「台北帝國大學」同時有「醫學部」與「附屬醫學專門部」存在,基本差異在於入學資格的不同,而學生畢業後,前者有醫學士學位,後者沒有醫學士學位,但都具有醫師資格,可在日本任何地方執業。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82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7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