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大眾爵士
爵士樂雖然崛起於美國,但其源頭是來自於非洲的黑人奴隸,在日常生活中哼唱的曲調。它是一種充滿試驗性、不斷演變的藝術。爵士樂包括最早期的藍調、搖擺樂(Swing)、布基烏基(Boogie-woogie)、巴布(Bop)等,是著重節奏,以即興演奏為中心的的器樂舞蹈音樂。1870年代開始盛行於美國南部的黑奴,是工作、祈禱時所唱的歌,包括藍調、靈歌(Spiritual)。其中又以藍調影響美國音樂最大,包括民歌、流行歌曲、交響曲、小步舞曲、奏鳴曲等,藍調因皆異於普通音階,其中兩個音比較低,充滿憂鬱、迷人的關鍵音,這兩個音被稱為「藍音」,所以被稱為藍調。靈歌則是深切地表現出悲傷的情懷與對拯救的希望,逐漸形成藝術歌曲。早期爵士樂是極度的即興音樂,多半倚靠演奏者的技巧、直覺、經驗,較少根據樂譜演奏,多數的爵士樂表演者均未受過正式的音樂訓練,只是依靠傳統風格習慣,創作出新的形式。一次大戰後,收音機的發展及美國人對公眾舞蹈的興趣,使得爵士樂日益普及,在1920年代邁入「爵士樂時期」。此後,大型旅館以爵士樂團取代舊有的沙龍的樂團,正統音樂家也參與其中。1930年代初期,「艾靈頓爵士」的新爵士形式,融合各種不同器樂的音響,具有很明顯的舞蹈性,不但具有娛樂功能,亦提供舞蹈使用的音樂。爵士音樂家湧向紐約,使該地儼然成為新興音樂都市,搖擺樂便產生了。搖擺樂又稱為「四拍爵士」,每一小節內四個拍子的強弱都是相同的,統稱30年代爵士風格,在流行音樂上獲得極大成功。1940年代後,「巴布」爵士風格再度流行,是由大樂隊轉型為小樂隊的編制的組合,使用擴音吉他、快速拍子、樂句高度集中。聽這種音樂就像讀速讀符號一樣,旋律在固定和聲中進行,「巴布」常用減五度音程,拍子有點神經質,節奏很複雜。1950年代後,爵士樂變化非常多樣,如平和安穩的涼爵士樂(Cool)、爵士樂與古典音樂融合的「第三潮流音樂」(Third-stream music),之後又倒流到早期充滿熱情、鄉土味的「震顫」或「重巴布」(Funky hard bop regression),還有進步爵士樂(Progressive Jazz)、靈魂爵士樂(Soul Jazz)、搖滾爵士樂(Rockrock and roll) 等等,都是採小型樂隊,借用古典音樂形式,結合電子音樂而成。第一位在古典音樂和爵士樂中遊走的大師,首推蓋希文,他熱愛黑人靈魂音樂,在《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中,均使用爵士樂語法,常在交響曲中上演;歌劇《波奇與貝絲》中的演員,清一色都是黑人。爵士樂音樂新鮮、活潑,使世界各地的人無不趨之若鶩,爵士樂能在短時間內傳遍世界各地,歸功於大眾傳播媒體的盛行,廣播、電視、電影等,到處都能找到爵士樂的蹤跡。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20
下載數:2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5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