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隋的統一與開鑿運河
西元581年,楊堅代周自立,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文帝即位後,進行一連串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成功卓著。八年後,南下滅陳,結束永嘉之亂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再度統一,使得南北貨物暢通,貨幣亦得統一,商業自然繁榮,至運河的開鑿,交通更為便利,促進商業更快發展。隋文帝開鑿廣通渠,使南北貨物得以流通;至隋煬帝時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與江南河,交通更為便利,促進商業更快發展。其中,北方的永濟渠側重於軍事的作用;東南向的三條運河,不只把南北的經濟聯繫起來,對江南的開發也有極大作用。隋代總計開鑿五條運河,即廣通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以及永濟渠。隋文帝統一後,即命宇文愷開鑿廣通渠,從長安引渭水東流至潼關入黃河,長約三百餘里,使關東物資可以直達京師,此渠對關中盆地的運輸以及灌溉作用很大。煬帝大業三年,下令開鑿通濟渠,以連接淮水和黃河,又疏通昔日為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以聯絡長江和淮水。大業六年,煬帝再次下詔開通江南河,以聯絡京口到餘杭,共計八百餘里。河道竣工後,煬帝就御龍舟而遊幸江都。大業四年所開鑿的永濟渠,從黃河北通涿郡,則有力於北運人力、物資於涿郡,以配合東征高麗的行動。煬帝基於經濟、政治以及個人因素等種種理由,短短六年間,大量役使民力,開鑿通濟渠、邗溝與江南河,減損國力,招來後世的批評。但煬帝開通了連貫全國南北交通的運河網,由此而改變了秦漢以來的東西向交通慣例。這四條運河中,北方的永濟渠在隋代側重於軍事上的作用;東南向的三條運河,尤其是通濟渠,則有助於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因隋代國祚短暫,當代受益不大,而其後的唐代、北宋,尤其是北宋,卻受益最多。隋代所開鑿的運河,不只把南北的經濟聯繫起來,對江南的開發也有極大作用。江南河南起錢塘,經太湖的東部、北部、西北,自京口入長江,因而把太湖沿岸的常、蘇、湖三州和南面的杭州、睦州、西北的潤州連成一片,構成以太湖為中心的經濟區。同時,通濟渠和邗溝把這個地區和淮南經濟區連結起來,從而促成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南北物產有了暢通的交流渠道,對經濟發展產生助益。在沿運河的幹線上,興起了許多商業城市,這些城市大都是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而繁榮起來的。如通濟渠南端的揚州(江都),就逐漸形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609
下載數:2
點讚數:3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2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