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援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最主要的貢獻有四,一、平抑物價:美援直接增加當時的物資供給,平抑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同時,出售剩餘農產品所得新台幣相對基金因存入台灣銀行,產生抵消通貨膨脹的效果,間接促進物價的安定。二、改善基礎工程設施(infrastructure):依當時政府財力,很難迅速重建或擴張有關電力、通訊、道路、港口、水利灌溉等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美援在整個50年代電力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佔了一半,在交通運輸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也佔了4成,對基礎工程建設貢獻很大。三、技術轉移:運用技術合作方案選派人員赴美進修達2000人以上,這些進修人員帶回的政策和新知,對當時的財經及社會政策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四、導向鼓勵民營企業之發展:美援迫使中華民國放鬆對經濟的控制,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此雖不完全成功,但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在美援的支持下,政府先後推動「四年經濟計畫」、「外匯及貿易管制計畫」、「十九點財經改革方案」、「加工出口區設置條例」等政策,使得台灣由「進口替代」走向「出口擴張」,產業蓬勃發展,出口大增,經濟日趨繁榮。以國內生產淨額而言,1963年起,工業產值比例就超過農業產值比例;1968年起,製造業產值比例也超過農業產值比例,台灣遂由農業經濟型態轉變為工業經濟型態。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