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音樂天才—貝多芬
之前提到德意志在18世紀開始了狂飆運動,政治上也開始復興,除音樂之外,在哲學領域,康德提出「先驗理論」;文學領域,歌德在歐洲領導群倫。當時,在個人主義的觀念上,憧憬改革突破、推崇英雄事物,對於大自然抱持著熱烈、近乎神化的欣賞態度,這些特徵都是後來浪漫主義的特色。古典主義可說是巴洛克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過渡期。而在當時民間文化被認為是藝術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如格林兄弟的童話故事集(1812-1822),貝多芬也從民間擷取養分。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770-1827)生存的時代是革命與戰爭的年代,1789年法國大革命發生,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傳遍全歐,之後崛起的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1769 – 1821)幾乎征服全歐,貝多芬生活的波昂、維也納也無法倖免,但拿破崙的征服,掀起各國的民族意識,為接下來的國民樂派提供養分。貝多芬本人尊崇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甚至寫過《英雄交響曲》獻給拿破崙,但拿破崙稱帝時,他又將此曲的標題劃去,顯示他的不滿,君主專制在這時代已不是人心的依歸。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波昂,其父親是酒鬼,認為貝多芬有才能,希望貝多芬像莫札特一般,以「音樂神童」的方式為其賺取金錢,常在半夜酒醉回家時,將貝多芬從睡夢中拉起練習小提琴、鋼琴。貝多芬7歲已能公開演奏,在10歲發表他的9首C小調鋼琴變奏曲。1787年貝多芬在維也納拜見莫札特,莫札特稱讚貝多芬:「注意這個少年!因為,他即將震驚全世界。」;1792年底,貝多芬到維也納拜海頓為師,開始學習作曲,在他人生的前期,人們因為他鋼琴演奏技巧定位他是個鋼琴家,而不是作曲家。1801貝多芬寫給朋友的信中透露,他已經出現了耳疾的現象,但貝多芬始終堅強、不屈服地與命運搏鬥。1802年,醫生送貝多芬到維也納郊外的村莊修養,新環境重新喚醒貝多芬對大自然、鄉村的愛好。1803年,拿破崙當時為第一執政,他在1799年推翻羅伯斯比的恐怖統治,在全歐推行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而貝多芬非常景仰拿破崙,這一年,貝多芬為拿破崙了第三號交響曲—《英雄》(Eroical),這首曲子就像他的主題一樣,是革命的,只有之前的交響曲的一半長,首演時雖引起當時觀眾的反感,但後來貝多芬使古典音樂產生許多變革,打破幾百年來規則的舉動,使得古典音樂進入新境界。1808年,貝多芬的曠世鉅作第五號、第六號交響曲完成:《命運》交響曲、《田園》(Pastoral)交響曲,這兩首交響曲和其他作品使貝多芬的聲名更加遠揚。1815年,貝多芬的兄弟去世,這個打擊幾乎使貝多芬停止作曲;1823年貝多芬完成第九號交響曲《合唱》(Choral),這時貝多芬的耳朵已經完全聾了,但他還是上台指揮,讓人看到他生命的毅力。1826年,貝多芬因為肺炎病倒,1827年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In C Minor No.5),就是俗稱的《命運交響曲》、《C小調交響曲》,據說是因為貝多芬將第一樂章開頭的主題定義為「命運在敲門」的意思,聆聽時,會自然想到貝多芬,這個與命運搏鬥的人。貝多芬的作品,個人主義非常濃厚,因為耳聾使他的戀愛、生命受挫,他經過頑強掙扎,與命運對抗,在第五號交響曲中,這種特色尤其突出。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說:「不管你聽過多少遍,都會像自然現象一樣產生新的敬仰與驚嘆。只要世界上還有音樂存在,他就會世世代代傳下去。」;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說:「貝多芬的一生,是暴風雨的一生。」《第七號交響曲》(Symphony No.7)(1811-1812),是一部沒有副標題的音樂,樂曲裡有貝多芬最著名的慢板樂章、快板樂章,1813年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維也納大學首演。這部作品,貝多芬著重描寫勝利人民的凱旋與歡樂,洋溢熱情、活利,被稱為「舞蹈性的交響曲」,華格納(Wanger)也稱之為「舞蹈的禮讚」,受到許多人的歡迎。2006年日劇「交響情人夢」就用這首曲子作為主題曲。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301
下載數:1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049.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