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鴉片戰爭後,中法黃埔條約聲明天主教弛禁;英法聯軍後,外人更可在中國內地建造教堂,從此各式的西方教堂出現於中國城市、鄉村。以上海為例,徐家匯天主堂建於1906年,整幢建築高五層,磚木結構,法國中世紀樣式。大堂頂部兩側是哥德式尖頂鐘樓,主體為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可容納三千多名教徒進行活動,因此有人稱之為「上海的梵蒂岡」。教堂的出現,成為中、西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讓中國的宗教建築注入新的元素。英法聯軍後,根據天津條約規定,公使入駐北京。因此,1861年英國公使正式進入北京東江米巷的淳親王府,法國公使進入安郡王府,美國公使進駐美國公民的私宅,俄國公使則入住清初在此修建的東正教教堂俄羅斯館,隨後各國公使館均選擇北京東江米巷一帶作為館址。八國聯軍後,改名使館街(Legation Street),更名為東交民巷,成為由各個使館自行管理的使?區,隨後外資銀行、郵局、醫院等大量西式建築隨之出現。工部局(municipal committee),意為市政委員會,設於租界,為一種行使行政權的機構,相當於租界市政府的角色。而因和中國之「工部」類似,而名為「工部局」。工部局最早出現於上海租界。1853年9月7日,小刀會攻佔上海縣城,清朝政府失去對租界的控制,於是1854年7月11日,上海租界組成自治的行政機構工部局,開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監獄等體系,進行市政建設、治安管理、徵收賦稅等行政管理活動。其後開闢的租界都仿照上海租界的制度。後來部分租界(如天津)甚至有常規外國軍隊入駐。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