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初以後,傳統家族組織逐漸衰弱。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國社會經濟的破壞、頻繁的戰亂、中共在鄉村實施土地改革政策、大量移民的出現、新思想的衝擊,尤其在新文化運動展開後。面對這些衝擊,傳統宗族制度亦做出了反應。首先,新型態宗族制度的產生。這個時期出現的組織有族會、家族會、族公會;擴大宗族範圍的同宗會、敦宗會;帶有應變性質、臨時性質的族公益會、族自治會。其次,新舊家族觀念的混合。這個時期出現的新宗族觀念,例如家族是自立自強的團體、家族是愛國組織、家族是民主的社會,平等對待每一個族人、家族是聯絡族人感情的橋樑、家族由純血緣關係構成的觀念受到動搖,放寬至同姓原則。再者,新型式家譜的出現。宗族編纂家譜時,注意到平等的精神,體例更加豐富,內容亦有創新。平等的精神,在前述各個單元或多或少有所提及,即是注意宗族內每一個人都擁有相等的權利,擁有絕對性主導權的族長逐漸消失。至於新增的族譜內容,主要增加了村落地圖、收入家族的相關相片、增加人口統計表、學位表等圖表、採用人類學的表達方式、設置檢字表(例如世系一覽表、部首索引)等等。綜合上述的說法,20世紀上半葉,傳統家族正由宗法性的血緣群體,轉變成為民主性的家族社會團體,同時宗族組織也逐漸朝著「宗親會」的方向發展。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