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晚清士紳與洋務、變法
鴉片戰爭爆發後,少數士紳體認到西方的強盛,開始主張學習西方。魏源《海國圖志》即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英法聯軍北京失陷之後,士大夫才逐漸體認到改革的必要,因此開始了「洋務運動」。但士大夫仍認為儒家思想優於西方思想,中國只是在武器方面不如西人而已。因此不但極端排外的士大夫,如倭仁等,強烈排斥西學;即使實際推動洋務的官僚,如曾國藩、李鴻章、沈葆楨等人,其想法也是以西方的武器保衛中國的傳統。沈葆楨即說過:「以中國之心思,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之後,西化改革的主張更為激烈,康有為等年輕知識份子,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並且認為日本同為亞洲國家,西化卻得到成功,因此日本的明治維新,足以為中國改革的榜樣。光緒皇帝受了康有為的影響,決定「更新國是」,開始了戊戌變法。不過,康有為等變法派官員,對西方制度一知半解,又急於求成,對外國人提供的意見,常不加選擇的全部採納。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與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遊說康有為推行「中美英日合邦」,康有為隨即請楊深秀上奏光緒「勿嫌合邦之名不美」,又由宋伯魯奏請依照李提摩太合邦之議,「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不啻將國家政柄交於外人之手。最後因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這一計畫因而中止。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59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819.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